水资源短缺是我国北方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量化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内水资源的运动和转化过程,认识其运动规律可有助于把握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机会。本项目在认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水资源物理流动过程的基础上,将实体水向虚拟水的转化过程以及虚拟水在社会生活和区域贸易中的流动过程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研究范围内,构建循环框架,全面刻画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内水资源的运动和转化过程。选择黄河三角洲地区为示范研究区,收集和整理基础数据,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开展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水量计算的实证研究。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规律,建立水资源运动和转化的动力指标,阐明研究区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驱动机理,揭示水资源非良性循环环节的发生机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管理提供帮助。
在人文作用的驱动下,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不是简单的流动,而是在不同产业、区域和消费领域之间进行运移和转化。基于对资源流动理论和虚拟水概念的理解,系统认识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初步构建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过程的基本框架,并确定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水量的计算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为示范研究区,反演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过程研究的滨州市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从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与机理入手,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准确估算了滨州市各部门产品中虚拟水含量,之后基于对各产品转化和流动的跟踪,研究了本地实体水资源与外地流入虚拟水资源在滨州市社会经济系统各环节中的转化和流动过程。基于对水循环过程和规律的认识,系统剖析了引起滨州市水资源短缺的社会经济原因及其产生机理。结果显示农业部门实体水的使用以及虚拟水的转化和流动构成了滨州市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的主体;外地流入的虚拟水量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水资源稀疏型产品;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对农业产品较低的消耗水平导致了大量虚拟水的流出。研究认为增强农业产品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强度是滨州市降低水资源流失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肝星状细胞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持续活化在慢性和传播阻断后血吸虫病致病中的作用机制
区域植被恢复前景预测-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潮滩时空谱系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季风驱动的河流水文地貌过程及其变异:以黄河流域为例
区域政策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