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是人和动物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我国缺硒严重。小麦籽粒中的硒容易被吸收利用,是理想的硒来源。普通小麦缺乏富硒育种资源,小麦的供体物种- - 节节麦存在好的富硒基因源。本研究拟从节节麦中发掘出富硒资源及QTL位点,转入六倍体小麦,通过普通小麦推广品种(系)为受体进一步遗传改良,通过富硒小麦育种改良小麦营养品质,获得具高硒含量且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系。本研究对解决我国粮食缺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从国内外搜集整理了小麦亲缘种野生资源1211份,对其中的部分小麦供体物种、人工合成小麦及青海审定小麦品种进行了富硒评价,筛选出了蕴含富硒基因的小麦族物种。.以Syn-DH1遗传群体为材料,利用DArt技术及SSR技术对该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构建了该群体的遗传图谱,结合该群体的富硒性状进行QTL定位,但是没有得到富硒QTL (原因在正文中有阐述);为了弥补缺憾,我们改变策略,利用自然群体,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及富硒基因的关联分析,初步得到14个与小麦富硒基因关联的分子标记,但是这些数据只是一年实验结果,需要第二年数据重复。.从113份人工合成小麦种筛选到10份材料籽粒硒含量超出青海省对照品种200%,为富硒功能营养品质育种提供了关键材料。利用硒关键材料与青海推广品种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通过推广品种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对已经获得94份回交二代BC2,通过富硒和农艺性状双重选择,目前正在继续筛选优良品系。同时对青海省1957年以来审定的66个小麦品种富硒能力进行了比较,筛选出15个富硒品种。.另外我们又增加了一个对二倍体、四倍体水平和他们相应合成小麦六倍体水平上籽粒及苗期植株硒元素比较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二倍体具有籽粒及植株硒含量较高的特性,但是此性状在其相应的合成小麦中往往弱化,对应的合成小麦籽粒及植株硒含量比节节麦有明显降低,异源多倍化过程减弱了节节麦原有的富硒基因的表达。我们推测我们最初设想的用Syn-DH-1群体进行富硒基因QTL定位,但最终没有找到QTL的原因正是由于在六倍体水平富硒基因受到抑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人工合成小麦籽粒高硒含量控制基因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精细定位及遗传解析
小麦淀粉合成酶基因TaSSIV新等位变异挖掘及其在淀粉合成中的遗传作用
富硒地区植物超富集硒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