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上游西秦岭地区发育了几级典型的层状地貌面,它直接记录了青藏高原构造活动时间和隆升幅度。该项目拟在野外实地测量和室内分析基础上,采用多种测年方法、3S技术与环境代用指标(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对本区发育较好的夷平面和剥蚀面年代及其相关沉积进行研究,获取层状地貌面的可靠发育年代、级数、高度、分布和风化壳形成环境等重要信息。并通过与其他区域层状地貌面的综合对比研究,揭示具有广泛影响的高原强烈隆升事件,探讨西秦岭地区地貌发育过程、青藏高原隆升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
地貌演化过程中发育形成的层状地貌面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可靠载体,其中夷平面的时代、高度和性质被国际上认为是判断抬升幅度的重要证据。本项目选取了渭河上游西秦岭地区典型的层状地貌面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实地勘测、室内地貌面空间提取、实验测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层状地貌面空间分布、发育和演化等重要信息;通过与临近的盆地相关沉积记录和其他区域层状地貌的对比分析,揭示本区与层状地貌形成相关联的高原隆升事件及其与古气候之间的相互联系,取得了以下基本认识:(1)发现在研究区的武都北部池坝、岷县闾井、漳县南部回沟门、临潭县东部柏林乡和武山东南的三县梁、北部的华家岭等地区保存有较大面积层状地貌遗存。(2)经野外和室内工作相互验证分析得出,本区地形在垂向上主要呈现出两级夷平面(山顶面和主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的层状地貌特征,主要分布在3000-3300 m、2600-2800 m和2000-2300 m左右的高程。(3)通过年代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山顶面主要发育于25-22 Ma之前,主夷平面形成时代应在22-19 Ma至8-4 Ma之间,剥蚀面可能形成于1.4 Ma之前。(4)盆地相关沉积记录与风化壳信息研究表明,研究区在17.1-3.6 Ma气候比较适宜,有利于主夷平面形成和发育,到了3.6 Ma左右的上新世晚期,高原强烈隆升才最终才导致主夷平面解体。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六盘山地区地貌地层与构造隆升
六盘山地区新生代隆升剥蚀过程与地貌演化
青海玉树地区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