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喀什与其周边文化辐射区域在自然、人文要素中具有的相似性和紧密联系,提出"喀什文化区"的概念,研究文化区内聚落遗产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法和技术。研究内容包括遗产价值评估、聚落整体保护与动态监控、生态恢复、聚落综合抗震等四个方面。.本研究以喀什文化区为对象,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构建聚落遗产价值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建立区域遗产整体保护控制体系,制定基于遗产与环境整体保护的生态恢复策略,发展文化区内聚落遗产的抗震避难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寻求实现我国西部地区聚落遗产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动我国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解决的关键技术有:特定文化区内聚落遗产整体价值的科学评估方法;聚落遗产保护网络与数据库;生态环境各要素变化与遗产聚落变迁间的内在机制关联模型;聚落遗产保护建设控制地带的动态监测体系;建筑与聚落抗震安全综合技术等。
本项目对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整体保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期间组织项目组成员赴喀什、叶城、英吉沙、莎车等地及周边农村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发放问卷700份,组织国内工作研讨会3次,国际研讨会1次,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篇,较好地完成了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首次提出“喀什文化区”的概念与内涵,并对其地理范围进行了甄别。.通过多因子叠合法,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甄别因子,从塔里木盆地中甄别出了喀什文化区的范围,对其与其他子区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2)建立了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节点数据库,对遗产的基本属性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文物普查数据整理等方法,以GIS为数据录入与管理平台,并通过其空间统计与分析功能,对文化区中聚落遗产的时空分布、类型和价值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3)建立了针对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的多层次、网络化的整体保护体系.在把握国际遗产保护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区域、聚落和单体三个层次保护框架的设计,将“文化线路”、“周边环境”、“变化与保护”等新理念整合于这一框架之中,并提出了系统性的保护目标与措施。.(4)运用GIS与遥感技术构建了聚落遗产动态监测平台.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从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等一系列的支持。并以喀什古城为例,介绍了聚落遗产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对喀什古城多期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监测结论,并提出相关的保护建议。.(5)建立了喀什文化区传统聚落的综合抗震防灾体系.评估了喀什古城中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出了兼顾传统风貌与居住安全的规划方法与策略,同时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了外粘贴FRP材料对于喀什民居中新疆杨木梁的加固作用。.(6)提出了聚落遗产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策略.研究了传统聚落分布、形态对生态环境格局的适应性,分析了目前聚落遗产面临的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聚落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了针对喀什地区的生态恢复策略与措施。.(7)以条件价值评估法对聚落遗产经济价值开展定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居民、游客对于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支付和受偿意愿;通过回归分析法,解释了支付意愿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测量了喀什古城遗产的WTP总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北方地区典型泉水聚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哈尼梯田遗产区聚落景观快速变化机制与景区化过程及保护
区域视野下乡村聚落遗产集群式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古村镇为例
世界遗产保护趋势下我国遗产保护策略优化研究——以UNESCO亚太遗产保护奖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