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分分析汶川地震驱动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灾种类型、规模大小、成因机制、分布规律以及对"9.24""8.13"山洪泥石流灾害进行观测的基础上,以地震驱动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实测资料和样品分析数据,并结合不同时期的SPOT、EO-1图像影像资料、降雨量分布图和数字高程图,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沉积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确定这些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沉积体量大小的变化情况,定量研究震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沉积物在河流系统中的运输、转移、侵蚀等表面过程,并以数值实验和定量模拟的方式,刻画汶川地震驱动的龙门山物质总量变化和隆升速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研究流域(岷江、湔江和涪江)内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沉积物的河流响应过程模型,揭示龙门山由地震驱动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沉积物在河流系统中的响应过程,为研究龙门山由地震驱动的河流系统物质传输、地形变迁和水系变迁过程提供一个样板和约束条件。
汶川(Ms8.0)地震一方面导致了映秀—北川断裂、彭县—灌县断裂、小鱼洞断裂和擂鼓断裂发生了地表破裂;另一方面驱动的构造抬升作用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剥蚀作用。利用野外实测资料、航片和数字高程资料,开展了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抬升与滑坡、泥石流的表面侵蚀过程、水系变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几方面认识:(1)汶川地震驱动的构造作用对该区水系的河道走向、河道坡折点、河道流转折点和河床剖面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2)在映秀附近的红椿沟,仅有约57%的构造抬升量转化为滑坡量,表明以逆冲-走滑作用为特征的汶川地震所导致构造抬升量大于滑坡量,将使龙门山地貌产生新的抬升和生长;(3)岷江流域由汶川地震的同震构造抬升和同震滑坡、泥石流所导致的输沙量增加值为30%左右,表明在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输沙量的增加主要受同震滑坡、泥石流的控制;(4)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强降雨导致的输沙量是震前的1.75倍,震后强降雨泥石流的产砂量对当年新增输沙量的贡献率达到37.49%。这些认识将为研究龙门山由地震驱动的河流系统物质传输、地形变迁和水系变迁过程提供一个样板和约束条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汶川地震触发崩塌滑坡"背坡面效应"及其动力学机理
汶川地震灾区滑坡分布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要素分析
地震触发崩塌滑坡自组织临界性及其判据
区域地震滑坡体积计算模型研究及应用——以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