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灰漠土土壤磷肥利用率较低(10%-15%),磷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转化为不易被作物吸收的磷酸盐形态而被土壤固定。关于施肥后土壤磷素的累积与固定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干旱区生态种植条件下,长期施肥对灰漠土土壤磷素的累积、磷组分间的转化与运移,累积磷素的储量以及磷素累积对土壤生产力影响等的研究则少见报道。本研究以国家灰漠土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站为平台,利用灰漠土试验站长期监测的土壤历史数据,结合项目执行期间采集的土壤监测相关数据,采用土壤磷素分组(有机磷、无机磷)方法、在时空序列上、从养分全量及组分层次角度,对长期不同施肥措施所造成的磷素养分累积等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全面掌握长期施肥对新疆灰漠土土壤磷素全量及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最终能运用规律、改善生产施肥习惯、提高施肥(磷肥)效率、并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新疆灰漠土土壤磷肥利用率较低(10%-15%),磷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转化为不易被作物吸收的磷酸盐形态而被土壤固定。关于施肥后土壤磷素的累积与固定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新疆干旱区生态种植条件下,长期施肥对灰漠土土壤磷素的累积、磷组分间的转化与运移,累积磷素的储量以及磷素累积对土壤生产力影响等的研究则少见报道。本研究以国家灰漠土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站为平台,利用灰漠土试验站长期监测的土壤历史数据,结合项目执行期间采集的土壤监测相关数据,采用蒋柏藩-顾益初(1989)连续浸提法与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技术(XANES)、Bowman-Cole(1978)连续浸提法与核磁共振(NMR)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得到灰漠土土壤磷素组分累积规律,应用等温吸附与解吸实验方法得到含磷不同水平的灰漠土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应用线线模型(Line-Line model,简写为LL)、线平台模型(Line-Plateau model,简写为LP)以及米切里西模型(Mitscherlish,简写为Exp)得到新疆干旱灰漠土区土壤磷素对不同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产量农学阈值,从而阐明在长期施肥条件下,新疆干旱灰漠土区土壤磷素累积、形态演变及阈值,以期为我国新疆干旱灰漠土区一年一季作物生长条件下,提高磷肥利用率、保障作物高产与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地膜覆盖与施肥对秸秆碳氮在土壤中固存的影响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易悬浮和外源输入下原位覆盖对生物有效磷形成的影响
基于PLC-IP3-Ca2+/NO-cGMP-PKG信号通路的半夏泻心汤防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机理研究
分子伴侣Calnexin/Calreticulin和Erp57在流感病毒HA蛋白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长期施肥对新疆灰漠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及有机碳库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新疆灰漠土有机磷的影响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特征及碳库组分差异
长期施肥下典型黄壤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组分的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