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长期暴露于多氯联苯PCBs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和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对多氯联苯PCBs诱导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尚无明确认识。本项目将首次系统探讨共面和非共面结构的PCBs类污染物的暴露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确定起作用的PCBs类物质,明确其构效关系;并进一步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反应-炎症反应出发,重点考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的核因子κB(NFκB)、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PPARγ)和关键基因视黄酸诱导基因-I 受体(RIG-I)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研究PCBs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的分子作用机制,并结合体内外模型阐明相关机理。本课题从多个层次和水平阐明PCBs的毒性效应,可为制定相关污染物的控制基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减缓治疗污染物造成的相关疾病提供分子靶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PCBs暴露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作用机制。具体,本研究考察多种不同结构的PCBs污染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确定有因果关系的PCBs,并进一步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反应-炎症反应出发,考察PCBs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分子机制。首先,体外实验,以血管内皮细胞为模型,比较了PCBs对炎性因子的促进,发现共面结构的PCB77,相较于非共面结构的PCB153,能够更加显著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产生聚集和粘附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PCB77可诱导IL-6,且此过程为RIG-I依赖性。随后,体内实验,以ApoE-/-小鼠为模型,考察多种PCBs(PCB77, PCB126, PCB153, PCB104,PCBs类混合物Aroclor1254及TCDD),发现TCDD单独可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roclor1254单独不诱导动脉粥样硬化;而当Aroclor1254和TCDD共同暴露时可极大的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在考察机理中发现,Aroclor1254和TCDD联合暴露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巨噬细胞和PF4的累积以及炎性因子MCP-1的释放表达与其一致,显示了炎症反应的作用。CYP1A的表达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不一致,说明AhR受体通路在此并不起主要作用。而RIG-I 蛋白在动脉斑块及肝脏中的表达趋势显示出一致性,说明RIG-I 调控的炎症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联合暴露不同的PCBs和TCDD ,相较于对单独暴露研究来说,可能显示出对心血管疾病更大的风险。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TRF2通过端粒外效应激活Wnt通路调节Müller细胞重编程抑制感光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作用机理研究
多氯联苯(PCBs)暴露对乳腺癌肿瘤转移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多氯联苯(PCBs)暴露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多氯联苯(PCBs)暴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PCBs与镉复合暴露诱发红系细胞损伤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