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我国农村贫困居民导致贫困的首要因素。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众多、疾病经济风险大,但由于制度衔接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即便目前农村贫困居民同时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保护,其抵御疾病经济风险能力依然较弱,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反贫困的医疗保障制度。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农村贫困居民和非贫困居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覆盖下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效果。结合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方案、卫生服务提供现状,以及居民的就医行为模式等,分析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抵御贫困居民疾病经济风险效果的因素。基于反贫困理论策略分析,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制度衔接和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提供整合等方面提出改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备选策略,运用层次分析法最终确定改进策略,完善反贫困医疗保障模式。
本研究以农村居民疾病经济风险为切入点,分析了现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于农村居民,特别是农村贫困居民的保障效果。研究发现,农村贫困居民的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远低于非贫困居民,而且贫困居民的服务利用率也低于非贫困居民。然而贫困居民服务的疾病经济负担及风险依然普遍高于非贫困居民,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及致贫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也远高于非贫困居民。虽然绝大部分农民居民已经被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并享受到医疗费用的补偿及减免,相对于没有医疗保障而言,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居民疾病经济风险的状况。贫困和非贫困人口获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额度及补偿比例均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医疗救助作为一种底线保障制度,对于贫困居民或者临时性贫困的非贫困居民补偿额度也基本一致。而且,虽然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抵御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只有少部分家庭能够因为医疗保障制度而脱离灾难性卫生支出,这种保护对于非贫困居民效果甚至强于贫困居民。但是医疗保障对于缓解贫困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约10%的样本因为医疗保障而摆脱贫困,且医疗保障制度补偿对于贫困居民致贫性卫生支出变化的影响效果相对更为明显。因此,可推断贫困居民和非贫困居民的的疾病经济风险得到了几乎相同程度的保护,医疗保障对于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居民的相对保护不足。所以,贫困居民中因为无法承担疾病费用而发生的借贷概率显著高于非贫困居民。虽然目前医疗保障的效果还受到医保类型、患者就医机构类型、卫生服务供需双方行为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对于农村贫困居民而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没有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提出从优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本身的制度设计入手,着重提高医保本身的绝对补偿水平和效率。医疗救助制度应专注于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补偿,强调其在缓解农村弱势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中的救济作用。并强调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两种制度的紧密衔接和协作。同时,外部运行环境中要加强对医患双方的行为干预,并规范服务管理和保障制度的管理来控制费用的增长和费用的合理利用,最大效度的提高医疗保障的保护效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TRF2通过端粒外效应激活Wnt通路调节Müller细胞重编程抑制感光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作用机理研究
西部农村医疗保障模式研究
农村医疗支出型贫困人群医疗保障:需求、就医行为及政策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疾病经济风险预警模型及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农村贫困地区慢性病风险的家庭应对模式及社会干预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