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目前再生水广泛推广应用的情形下,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是迫切需要解决科学问题。病原菌在污水再生利用中可进入活性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但仍保留原有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性,具有复活繁殖风险,威胁再生水安全利用。本课题针对VBNC病原菌复活风险,基于VBNC状态的分子和生理特性,研究建立基于转录活性、代谢活性和细胞膜完整性检测方法体系,以深入分析再生水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病原菌活性及VBNC状态存在规律,探究再生水系统病原菌复活关键影响因素及响应规律;综合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定量PCR及单基因突变菌株构建等技术,研究VBNC病原菌复活历程中基因表达谱变化特性及关键基因调控机制,深入解析VBNC病原菌复活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再生水系统病原菌复活控制方法并加以验证。本研究将丰富再生水微生物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为再生水供水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在我国目前再生水广泛推广应用情形下,保障再生水水质安全是迫切需要解决科学问题。病原菌在污水再生利用中可进入活性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常规培养法无法检出,但仍保留原有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性,具有复活繁殖风险,威胁再生水安全利用。本项目针对VBNC病原菌复活风险,研究建立基于转录活性、代谢活性和细胞膜完整性检测方法体系,深入分析再生水生产-输送-使用过程中病原菌活性和VBNC 状态存在规律,探究再生水系统病原菌复活关键影响因素及响应规律,研究VBNC 病原菌复活历程中基因表达谱变化特性及关键基因调控机制,深入解析VBNC 病原菌复活机制。本项目的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包括:.(1)建立了再生水典型指示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和病原菌(沙门氏菌和分支杆菌)基于逆转录活性、细胞膜通透性及代谢活性的活性菌检测方法,检出限约为100 copoes/反应,定量检测区间约为为1×102~1×109 copies/反应,特异性强。.(2)研究了再生水生产过程中VBNC病原菌存在和去除特性。北京市再生水厂出水中活性菌浓度约为103~104CE/100 mL,VBNC病原菌浓度约为1.2~3 Log CE/100 mL。超滤膜对不同细菌的去除率相近,约为1 Log;而消毒工艺对细菌具有选择性,会导致部分细菌进入VBNC状态。.(3)评估了再生水贮存及输送过程中VBNC病原菌的复活特性与关键影响因子。研究发现,经过贮存和输送后,再生水中的微生物复活显著,可培养细菌复活达到1~2 Log,大量VBNC菌恢复了培养性。贮存时间、余氯对微生物复活的影响最为显著。.(4)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再生水生产-贮存-输送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水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管网末端水中含有大量病原菌Burkholderiales。同时,考察理化因子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发现TN、TP、NO3-N和TOC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5)评价了再生水使用的微生物健康风险,得出年健康风险值与病原菌浓度的相关曲线。再生水出厂中,VBNC病原菌潜在风险值比可培养病原菌高2个数量级。经贮存输送后,该风险值成为显性风险值,引发再生水回用的微生物健康风险。.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项目提出再生水系统中VBNC病原菌复活的控制策略,本研究将丰富再生水微生物安全保障理论体系,为再生水供水安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中VBNC状态大肠杆菌O157:H7复活的分子机制研究
QS系统在霍乱弧菌VBNC及环境适应中的作用机制与塑型
溶藻菌VBNC状态转换在藻类水华消亡过程中的作用与机理
山区古滑坡扰动复活肇灾机制及其基于风险控制的处治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