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样树突状细胞(pDCs)及其分泌的干扰素在宿主抗病毒免疫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体内pDCs的功能受损,但迄今为止机制尚不清楚。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CHB患者pDCs功能的恢复与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呈负相关(r=-0.533,p<0.05),并在体外实验中证实HBsAg能直接抑制pDCs 分泌IFNα。由此认为,HBV通过HBsAg抑制pDCs的功能,逃避宿主固有免疫,建立持续性感染。本研究拟借助流式细胞仪、免疫共沉淀、免疫印迹等方法集中探讨HBsAg对IFNα诱生通路及调控通路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信号分子蛋白表达与修饰、核转运功能的影响等,初步阐明HBsAg抑制pDCs分泌IFNα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瞬时转染、定点突变等方法寻找HBsAg发挥抑制作用的关键结构域。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HBV感染慢性化的机制,为开发新型抗HBV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国内外文献均已证实,CHB患者pDCs分泌IFNα的能力下降,且认为HBsAg与pDCs功能下降有关。.从健康人外周血(400ml)分离PBMCs,分选并验证pDCs阳性细胞纯度≥95%。将分选得到的pDCs分为4组,即CpG ODN2216+HBsAg(20ug/ml)组、CpG ODN2216组、HBsAg组和PBS组,将各组细胞在体外培养48小时。荧光标记培养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显示大量的HBsAg被pDCs吞到了细胞内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CD40、 CD80、 CD83和 CD86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NFa和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BsAg抑制pDCs的成熟及分泌功能。.收集培养细胞行基因芯片实验,在HBsAg(20ug/ml)条件下,pDCs基因表达谱的变化。获取候选基因。从7个候选基因中进行验证出三个基因(WNT11, PRRG2, NACAD)与基因芯片结果一致。采用siRNA方法,通过检测细胞核内IRF7的浓度以及培养上清中IFNa浓度,发现只有将PRRG2沉默后,才能逆转HBsAg对pDCs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PRRG2蛋白对pDCs产生IFNa信号通路的影响。用免疫沉淀的方法收集MyD88复合物,并用W.B方法检测IRAK1,IRAK4,TRAF6蛋白水平。结果显示, HBsAg处理后,IRAK1,IRAK4,TRAF6的表达水平升高;PRRG2基因沉默后,上述蛋白的表达降低。说明,PRRG2通过MyD88信号通路参与了HBsAg抑制pDCs分泌IFNa的过程。.进一步收集临床血清标本,拟进一步深入研究PRRG2在HBV感染慢性化进程中的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高龄妊娠对子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发育的影响
再生水系统中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病原菌复活机制与控制方法研究
乙肝表面抗原抑制Toll样受体9介导的浆样树突状细胞分泌干扰素-α的初步研究
CD358调节人浆样树突状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分子机制
补肾清毒法对乙肝宿主树突状细胞及其介导T细胞功能的作用
清道夫受体SCARB2调节浆样树突状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