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洋流上涌和回落过程(Upwelling and back-falling processes of cool currents)产生的不同生态动物群的短期迁移与长期定居现象入手,采用古生物学、沉积地层学和生态环境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不同生物古地理环境分区的牙形石和放射虫动物群的演化和生物地层序列,侧重于不同生态环境的标型动物群(放射虫与牙形石)交叉-重叠表征、交叉时序和影响空间的研究,从而厘定凉水洋流上涌与回落过程的旋回性(周期性)或随机性模式,总结出两种浮游动物群迁移和定居的规律、条件或原因。同时,从上涌与回落过程的生态环境响应的角度,深入研究中-晚二叠世生物衰减-复苏过程的多旋回性和长兴末期灭绝事件的多幕性,探索生物大灭绝的主导原因。通过拓宽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途径(不仅限于单剖面的研究),探索二叠纪凉水洋流上涌回落的过程与晚古生代末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比不同古地理分区的牙形石带和生物沉积特征的垂向变化,取得了如下三点认识: . 1,对比中二叠统底界面、上二叠统底界面和二叠-三叠系界面附近的牙形石序列的时空变化,查明了二叠系三个主要生物地层界面的古地理表征。中二叠统底界面出现在海侵层序的海侵体系域中,所以它在华南广泛分布并且在碳酸盐台地地层序列中以牙形石J. nankingensis nankingensis 的首现来标定界面,而进入台地边缘、斜坡和陆间洋盆系列,则以J. n. gracilis 的首现标定界面。另外,在斜坡带同步首现的还是常有牙形石 M. pingxiangensis 。而在陆间洋盆系列中,同时首现的还可能有放射虫P. globus 。上二叠统底界面是由远程迁徙的牙形石群落和原地的放射虫群落组成的混合演化谱系来标定的,因此在陆间洋硅质岩序列中,牙形石标志种C.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和放射虫标志种A. yamakitai 同步首现在上二叠统底界面。进入上二叠统以后才分别向海和向岸方向辐射。尽管二叠-三叠系界面也出现在海侵体系域,但由于一个全球性大灾难事件发生在界限之前,所以不仅三叠系的首现化石(H. parvus) 脱离了晚二叠世的Clarkina 属的演化谱系,而且绝大多数二叠纪动物群都已灭绝。. 2,三个时空、规模不同的平行不整合面分别出现在下二叠统的亚丁斯克阶、中二叠统的顶部、上二叠统的顶部。其中,中二叠统顶部不整合面为典型的海退成因的层序底层界面,它具有海退时限虽短,但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大海退导致台地和斜坡带动物群向海洋方向迁徙,形成了与远洋放射虫混居的牙形石群落,从而在低位-初始海泛的生境中繁衍出了中二叠世末至晩二叠世初的界限牙形石演化序列和界限放射虫演化序列。. 3,每次大海退之后,海平面逐渐上升,华南陆块被淹没,并进入台地缓坡演化阶段。分别在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演化阶段的后期,由洋流上涌产生了生物成因的放射虫碳质页岩层系,即孤峰组和大隆组,形成了华南二叠系的两个重要页岩气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弱对偶的平面三角形格网离散线转化生成算法
基于lncRNA-RIK调控巨噬细胞M2型极化在Fenretinide抗骨肉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华南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疑源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研究
华南二叠纪生物事件.生态环境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华南二叠纪植物群及其与华北同期植物群的对比
华南陆内硅质岩沉积模式及对二叠纪硅质岩事件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