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函数方法和政策体制转换模型方法,本研究试图构建我国中央银行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模型和财政货币政策规则体制转换模型。利用1992-2008年间中国数据实证检验货币政策规则非线性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规则体制转换的实证特征后,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下,为拇指规则消费者、有限期界和存在政府债务等更加贴近经济现实的因素建模,利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和结构VAR方法,进行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动态模拟、随机模拟和情境模拟,由此,解释中国财政和货币当局行为,评价财政和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绩效,并为我国未来的财政货币政策制定及其决策提供决策依据。
按照研究计划,本项目实现研究我国非线性财政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及其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既定目标,研究进展包括:①梳理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范式。针对线性货币政策规则存在中央银行对称损失识别、固定货币政策体制假定、有限财政政策作用假定等局限,从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和体制转换模型方法两方面综述国内外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研究范式,明确本课题研究方向。②中国财政政策规则及其体制稳定性分析研究。构建内生捕捉我国财政政策体制变化的财政规则,其中,作为财政政策工具的财政赤字逐渐收敛到某个特定目标值,并对产出缺口稳定动机(理论上也可以捕捉自动稳定器机制)和债务稳定动机反应。基于马尔科夫转换财政政策反馈规则的实证估计表明,遵循Leeper(1991),1999:I-2011:I期间,我国财政政策规则在“积极”和“消极”财政政策体制之间切换,不同体制下,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和产出缺口之间存在不同的政策反应关系;其次,与基于不变参数识别的规则相比,体制转换财政规则能更好地追踪我国财政赤字的时间序列行为。这意味着,假定财政政策体制总是固定的货币政策规则研究以及基于不变财政体制框架VAR度量财政政策冲击高频率效应的实证研究都应慎重。③我国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问题研究。基于中央银行非对称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偏好的福利损失函数最优化,推导潜在非线性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并将中央银行政策行为非对称性追溯至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中央银行存在非对称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偏好,货币政策规则呈现非线性特征,利率不仅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水平反应,而且也对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平方反应。与现行货币政策规则相比较,中央银行非对称偏好视角的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能更好地解释我国货币政策行为。④基于我国省域面板的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研究。将财政政策区分为自动稳定器、周期性和外生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三个维度,利用我国省级政府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的确发挥产出稳定性作用,但由于周期性和外生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发挥破坏稳定性作用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失效,自动稳定器产出稳定效应收益递减且随时期推移非线性变化。因而,应着力改革和完善我国财政制度,实施规则式财政政策,压缩自由量裁式财政政策空间,增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谐波抑制与补偿线技术的非对称Doherty功放设计
信息非对称下考虑制造商回收行为的闭环供应链协调
含碰撞的平面摩擦系统半解析半数值算法研究
财政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绩效评价和政策设计: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视角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和政策意涵
货币政策规则非线性的理论模型与计量研究
中国非线性、非对称性货币政策规则的识别与形成:理论模型和计量框架
“泛协整理论”框架下中国市场化利率、稳健货币政策规则形成机制等的模型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