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产生诱导性L1、L2 β-内酰胺酶,使其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难点。耐药基因诱导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能为解决耐药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LysR类调控子AmpR对L1、L2酶的调控机制。通过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ampR、L1和L2的基因分布、变异与耐药谱和耐药程度的关系;用荧光定量PCR分析抗生素诱导前后ampR、L1和L2的转录变化,明确基因变异和转录水平与耐药性的关系;利用穿梭载体构建ampR的突变株和互补株,比较分析野生株、突变株和互补株中L1、L2的转录水平及底物水解活性的变化,确定ampR对L1、L2调控作用;利用凝胶阻滞、引物延伸和DNase I足迹等方法,验证ampR对L1、L2的直接调控作用。综合以上数据,阐述AmpR对L1、L2调控的分子机制,为从分子水平阻断L1和L2酶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99株, 以DNA为模板扩增L1和AmpR-L2基因, L1基因855bp,AmpR-L2 741bp,L1扩增阳性22株,ampR-L2阳性78株。99株临床菌株中对两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93株,占93.9%。.分别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TC)和亚胺培南(IP)作为诱导剂,定量PCR方法检测AmpR表达量,发现在1倍MIC的PTC浓度时AmpR表达量较高。而检测诱导前后L1、L2酶活性均明显升高,显示ApmR可能调控两种酶的产生。设计引物扩增ampR编码区867bp,在大肠杆菌中表达AmpR蛋白,32KD,用western-blot验证。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将启动子区500bp内的序列合成探针,在5’端加上生物素,进行靶基因的凝胶阻滞试验,证实L1不受AmpR蛋白的直接调控,而AmpR蛋白直接调控L2的表达。通过穿梭载体pEX18Tc进行AmpR蛋白的基因敲除,目前已进行蔗糖筛查。.利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临床分离的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显示ST 31型6株;ST4型4株;ST25、ST29型各3株;ST8、ST28型各2株。与其他分子分型方法比较,MLST能够揭示细菌长期进化和变异,便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提供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方法。.利用DNA环介导恒温核酸扩增法(LAMP),建立快速检测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L2基因。该方法主要针对L2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特异性识别特定BlaL2基因上的7个独立区域实现对耐碳青霉烯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检测。实时浊度仪监测反应结果表明,LAMP反应在65℃恒温条件下50min内完成;钙黄绿素可视化检测表明阳性结果呈绿色,与阴性结果差异显著。LAMP法最低检出基因的浓度为2.58pg/μl,其灵敏度为PCR法的100倍,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因此,LAMP法具有过程简单、快速、结果肉眼可辨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临床L2型基因的快速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株WJ66左氧氟沙星的MIC>32μg/mL(Etest法),表明对左氧氟沙星耐药。试验组用64μg/mL左氧氟沙星处理,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培养WJ66菌株,30min后提取总RNA,然后测序并建库,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发现有256个上调基因,703个下调基因。聚类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雌激素受体结合gp130胞内结构域抑制IL-6/gp130炎症信号通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分子机制研究
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抑制GSK-3β活性与Notch信号调控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重编程的作用研究
脂肪干细胞外泌体miR-192-5p靶向抑制IL-17RA/LC3通路拮抗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研究
基因组学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的调控机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次级代谢资源开发
介导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免疫逃逸的目标分子及作用机制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膜蛋白OMPs免疫保护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