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我国经济工作的当务之急,由于区域产业转移要受与地域经济地理相联系的空间成本约束,因此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核心问题是引导产业在经济地理最适宜的地区聚集,以节约社会资源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项目以空间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将空间成本由传统的运输成本扩展到劳动力流动成本和空间经济结构匹配成本,并构造拟合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变量和衡量空间经济结构匹配成本的指标体系,利用最新的空间经济计量模型处理数据的空间相关性与空间依赖性,以避免研究结果的有偏性,进而从全国和地区角度考察扩展的空间成本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聚集形成和聚集区位的影响,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项目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更宽广的角度分析空间成本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影响机制与作用大小,而且还可以为空间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证方面的证据,同时还对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渐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和中西部广大地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的经济布局,这种经济布局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推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本项目空间经济理论为基础,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和相应的实证框架,研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在地区适宜性等空间成本约束下的区位选择机制。结果发现地区适宜性等空间成本(收益)对企业区位选择存在门槛效应并影响经济的空间布局,企业会综合考虑空间成本与本地市场效应来进行区位选择。在中心-外围结构下,不论是对厂商的财政补贴还是提高地区适宜性的公共性投资,都可以导致厂商向外围地区转移,但是政策效果并不一样。公共性投资政策在厂商异质性较大时可能是更好的政策选择,这说明公共性投资政策可以克服定额补贴政策的空间分类效应,吸引更有效率的厂商到外围市场。. 由于企业的区位选择存在正的地理溢出效应,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重视空间成本的作用,并根据经济地理的现实情况,如市场潜能、贸易自由度、地区适宜性等综合制定最适合本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结合实证结论具体而言,由于不同经营状态的企业对地区经济地理的反应并不相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资金流入和吸引企业投资,除了减轻新增企业的税负和提高本地区的经济聚集程度,地方政府需要考虑企业区位选择中存在的空间效应,在吸引投资方面需要根据自身经历地理特征针对性的引进相关企业。. 总结本项目的研究过程与结果,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方面是缺乏一个综合的指标,用以衡量经济地理与要素特征的适合(匹配)程度,二是在空间效应的研究过程中,整体层面的研究掩盖了很多行业和地区的特征,导致很多变量的拟合效果不好,不能提出更多对政策制定具有启发作用的具体建议。这需要在未来要设计新的变量,并从地区和行业层面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地区的经济地理状况和行业分布进行分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基于学习成本的技术学习战略研究:路径、方式与产业选择
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与风险的空间传导路径研究
区域产业转移的非均衡机制及人力资本空间配置研究
基于成本有效的中国区域间碳排放权交易潜力及其对区域产业格局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