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谷氨酰胺酶1是维系表皮正常角化的重要分子,其基因突变可以引起几种临床表型轻重不等的鱼鳞病。但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尚不十分明了,以往体外检测该酶活性所采用的同位素标记法限制了其研究进展。本研究组已在5例鱼鳞病患者中确定了转谷氨酰胺酶1的不同突变位点,并建立了原位检测酶活性的免疫组化方法。本项目拟在此基础上,建立非放射性的斑点印记定量检测法,结合定点突变、蛋白表达等技术,探讨不同患者突变体的酶活性与其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上明确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在细胞水平上,拟应用该酶、酶的抑制剂和SiRNA等处理角质形成细胞,检测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该基因敲除小鼠出生后很快死亡,不能较好地模拟该病的临床表型,我们拟通过应用该酶的抑制剂和SiRNA等处理小鼠的局部皮肤,以期建立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通过以上系列研究,可望深入揭示转谷氨酰胺酶1在表皮角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本课题自启动以来,从4个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1,探讨了转谷氨酰胺酶1突变所致鱼鳞病患者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构建了TGM1野生型和5种突变型质粒,通过斑点印记法对比不同突变所致酶活性的变化,初步确定了板层状鱼鳞病临床表型与TGM1突变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外用表达的转谷氨酰胺酶1,结果未发现小鼠出现明显异常;新收集板层状鱼鳞病病例4例,检测出未报道新突变2个,为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资源。2,确定了Olmsted综合征的致病基因为TRPV3,初步明确了其发病机制为TRPV3通道的功能增强引起的凋亡增加。3,确定了纯发-甲型外胚叶发育不良的致病基因为HOXC13。4,对数种已知基因的单基因遗传性皮肤病开展了基因诊断。共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2篇作为责任作者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12年影响因子11.202)。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Asymmetric Synthesis of (S)-14-Methyl-1-octadecene, the Sex Pheromone of the Peach Leafminer Moth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Lambert型豪猪状鱼鳞病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
p53 249 突变Knock-in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
Olmsted综合征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关系研究
Ⅱ型转谷氨酰胺酶在黄韧带骨化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