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和应用多体相互作用势,研究了纯铜熔化、铝双晶熔化、铝表面形核熔化、晶界对表面预熔的影响和铝固液界面的熔化过程。其结果表明:理想单晶铜是均匀形核熔化,熔点为1600K,并且均匀形核将导致晶体熔化过热;不同的铝双晶晶界预熔的温度是不同的,同时发现晶界的存在不一定导致非均匀形核熔化(∑3共格孪晶);具有非均匀形核条件的铝表现出明显预熔,这使得铝熔点比理想单晶熔点低220K;晶界对表面预熔真情以阻挡预熔区扩展作用;铝固液界面促进预熔,使其熔点接近实验熔点。同时观察到固液界面原子间存在动态平衡交换。总之,给出了金属熔化相变的微观动力学变化机制,提供了理论描述方法。为材料制备提供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转录因子AML1-ETO与KLF4相互作用对CDKN1C基因的转录调控及对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影响
脂肪细胞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表达的调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基因转移与基因治疗
纤溶酶原激活剂及桥糖蛋白在天疱疮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一种新的纤溶酶原特异性蛋白酶的纯化鉴定与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