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南段山前逆冲推覆的形成与变形过程与印支晚期以来冲断褶皱带内的油气勘探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位于龙门山南段山前的大邑-聚源含油气构造具有丰富的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数据,地震剖面存在完整的自印支晚期以来多期构造的变形痕迹与构造不整合接触关系,完整的记录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印支晚期以来的逆冲推覆过程,是研究龙门山南段与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形成变形过程的理想场所。通过地震资料的构造解析与断裂体系造成的几何变形的计算机模拟,分解构造活动期次,定量还原龙门山南段山前各构造体系的发生、变形和叠加的几何运动学过程,搭建合理的构造变形的量化三维模型,从而对龙门山南段山前的多期构造变形过程获取新的认识,拓展龙门山崛起与川西前陆盆地形成的盆山构造关系,为龙门山南段山前逆冲推覆带和川西拗陷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寻找新的突破,也为龙门山南段山前的活动构造研究提供有益的构造变形基础数据。
本项目研究在收集大量文献及基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龙门山前南中段地震数据进行了构造分析与解释,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龙门山前南段、中段的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累计解释主测线85条,约3390km;联络测线25条,约1310km,解释层位14层。工区构造剖面图20余张,正演平衡地质剖面3幅。.(2)对龙门山前的大邑-彭州(包括聚源)三维地震覆盖区(约1920km2)进行了构造分析与解释,建立了大邑-彭州的三维构造数字模型。绘制构造剖面图30余张。.(3)绘制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龙门山前南中段古构造几何形态图3张;三维地震覆盖区的构造分析平面图20余张;三维地震覆盖区的断裂体系分析图10余张。.(4)采集野外剖面断裂及节理照片100余张,野外观察点30余点,完成野外露头地质剖面图1张。.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通过对龙门山前南中段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构造分析与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搭建了龙门山前多期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模型和运动学过程。龙门山前中北段、南段部分在印支晚期开始逆冲推覆活动,构造活动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燕山期、喜山期龙门山前持续其逆冲推覆过程;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与龙泉山背斜以及之间的局部变形具构造成因联系,为龙门山前挤压沿T1+2膏岩层的滑脱与构造传递所为。.(2)利用三维构造分析与复原技术,对龙门山前南中段三维地震数据进行了三维构造几何分析,详细解剖了各断裂体系的形成时限、构造继承关系、时空分布规律,并建立了对应的构造几何数字模型。利用三维构造恢复手段重塑了龙门山前南中段三维几何变形的演化历史,再现了龙门山造山过程与四川盆地形成的盆-山耦合关系。印支晚期开始,大邑至彭州龙门山前沿线出现逆冲推覆,导致大邑-彭州之间的褶皱变形,在彭州北部区域形成一以须家河四段为主要沉积物的前陆盆地;燕山期-喜山期龙门山前持续逆冲推覆活动,大邑-彭州间背斜变形消失,转换为大邑背斜、彭州断背斜的形成,燕山期龙门山前的前陆盆地向北迁徙。.(3)通过对三维构造几何模型的构造恢复,再现了龙门山前南中段三维地震工区从印支晚期至喜山期断裂体系的三维演化过程。印支晚期开始大邑深部隐伏断层转折褶皱、大邑-彭州间滑脱构造开始形成;燕山期-喜山期大邑北部石板滩断裂、白鹿场断裂等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断层开始活动,大邑深部的断层转折褶皱得到进一步加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circ_0000817抑制 IGF2BP3/ GPER1轴逆转雌激素促甲状腺乳头状癌作用与机制研究
龙门山构造带南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隐伏活动断层的定量研究与三维建模:以龙门山山前带为例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及盆山耦合模式研究
六盘山构造带南段陇县—宝鸡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