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通过对灵台黄土剖面7Ma以来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正构烷烃含量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 建立黄土高原中部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演化历史,确立东亚季风区黄土高原中部C4植物大规模扩张的时间,揭示森林-草原演替历史。在关键时段如7-6Ma, 4-3Ma,65万年及末次冰期以来进行高分辨率分析,并通过与有机碳、元素碳碳同位素记录及其他气候指标的对比, 为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演化与气候干旱化、东亚季风演化的关系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海陆沉积物中对应记录的相互对比, 为探讨东亚季风区相对高纬(黄土高原)和低纬地区(南海北部周边地区)C4植物演化时间上、变化规律上的异同以及可能的气候影响机制提供依据. . 本项目将较为确切地揭示黄土高原中部植被演化特征及C4植物大规模出现的时间,丰富东亚季风区晚新生代以来植被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信息, 从而为全球C4植物演化及驱动机制等相关研究提供区域性资料和参考.
晚中新世时期C4 植物在全球的大规模出现是新生代的重大事件,而东亚季风区不同区域不同记录获得的C4 植物扩张时间不一致, 这是由于植物演化指标的地质学意义不同所导致?还是区域气候环境所决定?基于这些问题,本项目对灵台黄土剖面7Ma以来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多指标综合分析,包括整个剖面总有机碳,火成碳及其碳同位素分析,部分时段正构烷烃含量及其碳、氢同位素分析,并通过与东亚季风区相对低纬地区相关记录对比发现,东亚季风区不同区域C4植物演化具有不同扩张时间和模式。相对高纬地区在约3Ma时段存在一次明显的扩张,而相对低纬地区在1Ma才出现了C4植物较大规模的扩张。研究认为,东亚季风相对高纬地区,3Ma左右北极冰盖的发育和扩张加剧了亚洲内陆干旱化、季节性及火活动的增强,这些气候生态因素均有利于C4植物的扩张,而相对低纬地区在1Ma前温度和湿度条件仍有利于C3木本植物的繁茂,在1Ma后北极冰盖进一步发育导致的干旱化促进C4植物扩张.灵台黄土剖面不同植被替代性指标变化均指示3Ma左右C4植物的扩张,但在细节上呈现不一致的变化,这可能与指标自身所受的气候影响因素不一致有关,这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该项目为确立东亚季风区中高纬地区黄土高原7Ma以来C4植物大规模扩张的时间、模式及可能气候影响机制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数据, 为东亚季风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和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北部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及其单体碳同位素记录: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与源区植被变迁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研究
叶蜡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和甘油四醚脂揭示的晚中新世以来喜马拉雅山隆升历史
东北镜泊湖近2000以年来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记录与古气候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