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长期趋势以及碳源、碳汇的分布格局。在"京都议定书"背景下,通过适宜的林业土地利用活动(造林)固碳参与国际碳交易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与提高经济收益的双赢策略,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政策讨论层面。国内外尚未开展利用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模拟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并同时考虑林业碳汇潜在经济效益的时空差异性的研究。本项目以近30年来林业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福建省德化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反演碳敏感植被参数;探讨建立面向固碳效益的土地利用评价的科学依据;研究以GIS为平台、生态模型为内核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框架;模拟区域的碳循环演变趋势并评估基于固碳效益的土地适宜性;阐明土地利用变化潜在碳经济收益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综合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长期趋势以及碳源、碳汇的分布格局。在"京都议定书"背景下,通过适宜的林业土地利用活动(造林)固碳参与国际碳交易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与提高经济收益的双赢策略,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政策讨论层面。国内外尚未开展利用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模拟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并同时考虑林业碳汇潜在经济效益的时空差异性的研究。本项目以近30年来林业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的福建省德化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通过1989与2006两个时间段影像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驱动力;建立了适应该地区的植被指数与光谱分析统计模型反演了碳敏感植被参数,获取了德化地区30米分辨率叶面积指数图;探讨了建立面向固碳效益的土地利用评价的科学依据;研究了以GIS为平台、生态模型为内核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框架;模拟了区域的碳循环演变趋势,并评估基于固碳效益的土地适宜性;阐明了土地利用变化潜在碳经济收益的时空分异特征。模拟了德化县历史及未来NPP的动态。现有森林NPP的区域平均值在400 g C/m2 /yr左右变化,长期固碳潜力为0~214 t C/ha (2007~2050年)以及0~471 t C/ha (2007~2100年)。考虑固碳收益的评价与不考虑固碳收益的一般评价相比较,得到的林业土地利用适宜性格局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性。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综合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农村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方法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投资项目财务效益与风险综合评价系统
基于GIS技术的区域经济评价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区域紧急疏散的决策支持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