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杆菌,在全世界沿海地广泛存在,它是海产品中引起食物中毒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本课题从我国华东地区主要沿海城市分离、收集来自于临床、食品和环境的副溶血弧菌,采用ERIC-PCR技术初步进行分型;对于代表性菌株,应用PFGE技术和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通过电泳图谱聚类分析和系统发育图谱的构建,明确不同来源不同地区菌株间的遗传相关性,推断流行株的播散途径,为消除病原微生物对食品污染的的关键环节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通过分析看家基因的重组现象,揭示副溶血弧菌的进化机制。本课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副溶血弧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现状,实现对副溶血弧菌的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预防和控制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副溶血弧菌是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重要的致病菌,因此在海产品消费量较大的长三角地区沿海城市开展关于副溶血弧菌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溯源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宁波、舟山的109株临床、食品和环境分离株,首先对其进行了毒力基因的筛查和血清分型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ERIC-PCR和MLST技术对副溶血弧菌进行了分型研究。.一、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毒力基因筛查及致病性分析.利用PCR方法对109株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tdh、trh、ToxRS/new、orf8进行筛查,结果表明tdh的携带率最高(64.2%),trh携带率最低(7.3%),ToxRS/new(39.4%)和orf8(30.3%)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三种不同来源的菌株携带率差异大,临床分离株四种携带率均为最高,而环境分离株则最低。.二、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分型.通过玻片凝集反应对所有分离株进行了血清分型,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到的26种血清型中,O3:K6和O4:K8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0.7%和19.5%,合计达40.2%,其次为O4:K68,O1:K25,O3:K68,O3:K25,O3:K8和O1:K6等。.三、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ERIC-PCR分型.采用ERIC-PCR基因分型方法,结合聚类分析进行了各分离株之间的遗传相关性比较,结果表明:ERIC-PCR指纹图谱可将109株副溶血弧菌分为65个型,31个类群,并得到类群19为最流行ERIC群,聚集了30株临床分离株和8株食品分离株,且tdh携带率高达97.4%(37/38);亲缘关系比较显示:不同来源的分离株可聚为一类,其中有5个亚型中存在食品分离株与致病性分离株聚在一起,基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四、不同来源副溶血弧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本研究中,109株副溶血弧菌MLST分型结果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共得到55个STs,其中新发现的ST型所占比例高达77.7%(40/55),新的等位基因型也多达78个。在所有ST型中,ST-3为优势序列型,共34株,且均为ERIC-19类群,并广泛存在于不同地点、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分离株中。Mega软件亲缘关系分析表明,ST-305、ST-830与ST-3、ST-155与ST-794分别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具有较高的基因水平相似度。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滚动直线导轨副静刚度试验装置设计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不同司天、在泉时段五省市流行性感冒发病率规律研究
凹槽销栓型竹-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弯性能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 U17 株 rstA 缺失株降低对小鼠的致病性
副溶血性弧菌遗传多态性和微进化的研究
副溶血弧菌大流行株同源重组进化动力学研究
IncA/C质粒介导食源性副溶血弧菌ESBLs基因获得及进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临床与环境来源副溶血弧菌大流行株的微进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