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是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深化发展,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拟吸收相关领域理论和前沿研究进展,采取规范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针对研究对象及范畴的新颖性和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寻求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重点研究构建基于"要素-功能-阶段-目标"的多维集成理论分析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探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演进机理,初步建立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框架;通过开展典型国家及产业的实证研究,总结不同类型国家、不同产业领域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与经验;通过开展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实证研究,总结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演进模式、运行机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中国发展的战略需求,开展中国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与政策的前瞻性研究,为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本项研究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以及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简称EIFP模型),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模式、特征、影响因素及内在机制,初步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体系;基于EIFP模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开展实证评价,发现中国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升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水平的学习对象及路径;通过对典型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演进特点分析,归纳出五种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路径;构建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政策分类体系,并划分了演进阶段,对30多年来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演进开展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不同阶段的政策演进特征,提出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化理论分析模型,探讨产业创新国际化机制,建立专利跨国引用网络及知识流动测度模型,开展计算机与通信、电气与电子、医药产业跨国知识流动测度研究,以及跨国知识流动对我国相关产业创新绩效影响的评价研究,同时,开展通讯设备制造、纳米、新能源电动汽车、风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式研究,揭示了不同产业创新国际化的内在机理和演进模式;分析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最新趋势,提出了跨国公司全球研发网络模型,并考察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网络体系布局、整合机制与驱动要素,探讨中国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在发达国家嵌入过程的演化机制,揭示中国企业海外学习追赶模式、创新绩效、研发网络空间地理特征及影响因素;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科学计量分析方法体系以及基于“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的国际科技合作及影响的分析框架,系统地开展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科学计量研究,揭示了近2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运行机制、发展态势、合作模式、政府科技计划资助国际合作模式及对外开放程度、国际合作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等,同时,开展纳米科学技术国际合作模式、机制及影响研究等,为制定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政策提供了依据;分析比较主要国家和区域组织创新国际化战略与政策,把握全球范围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新动态和新趋势,分析创新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求,提出“十三五”乃至未来10年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政策措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日本血吸虫感染肝肉芽肿中lncRNA AK165053对巨噬细胞ROR alpha通路的调控机制研究
PORC框架下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知识流动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协同机制、过程模型及效应评估研究
国家开放创新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