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新型全球分工模式和研发国际化背景下,知识流动视角下、基于创新过程国际化的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问题。从东道国视角出发,针对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全球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化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深入、系统的理论与政策研究。提出并论证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作为硬性架构的创新主体间网络的国际化、作为软性动力的知识流动的国际化、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的国际化,以及三者之间的互相推动作用。重点探索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如何推动我国创新性企业通过构建跨越国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与国际接轨的组织形态整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增进国家自主新能力,提升我国全球分工地位的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在明晰、解决重大关键问题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全球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和有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科技管理政策体系建议。
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博弈已经拉开序幕,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全球创新网络日益形成,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国际化趋势明显,海外研发实验室增加,企业与企业、政府或高校之间形成的国际协作研发网络出现并迅速发展,全球创新网络成员间技术资源的互动频率、密度和质量增加,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创新体系。针对本项目研究基本问题,项目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新型的全球分工模式和研发国际化背景下,从知识流动的视角探析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演进机理与科技资源整合利用模式;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的评估体系,及与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估系统全面对接的数据平台;分析我国产业技术创新网络成员间系统性联动作用的动因和机理,构建在全球创新网络地位管理模型,为高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管理提供政策建议。.研究团队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9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点期刊论文14篇。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我国产业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演进机理研究,探讨了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分析了我国创新型企业参与跨国创新网络的进入模式及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的演进机制与过程;二,应用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构建了协作研发网络的知识增长模型,模拟了产业创新体系的各知识主体间复杂相互作用与知识流动,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整合模式,并基于知识流动视角分析创新网络拓扑结构与技术创效效率之间的关系;三,结合企业与产业两个层面探讨企业研发国际化与其在跨国创新网络中的位置如何共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了产业与企业互动影响的重要机理,弥补了现有文献仅从企业与产业层面单独展开研究存在的不足;四,从专利、标准、新产品等角度构建了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相关数据库,收集数据约1700万条。五,构建产业与企业创新的国际化评估体系,并分别探讨其对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机理,并基于知识吸收能力构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匹配矩阵;采用国际化子网规模、国际化联结以及国际化子网密度三个指标测度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程度,采用国际化广度与深度、研发国际化及业务国际化程度四个指标测度企业国际化程度。六,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国家、产业与企业层面,结合中国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提出了一系列决策建议与管理启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PORC框架下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R&D国际化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中知识流动测度与应用研究
基于知识资本国际化配置的动态能力演变与创新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