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限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再灌注治疗后获得最大效益的重要原因,肢体远距缺血后处理(RPostC)是目前非常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措施,但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在我们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模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情况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建立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在不同时点实施不同的肢体RPostC方案,确定肢体RPostC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最佳时间窗和方案;接下来以最佳肢体RPostC为基础,通过在体心脏、离体心脏和心肌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心肌细胞死亡(坏死、凋亡和自噬)、心功能、TRPV1受体及其释放的神经递质、RISK和SAFE通路等为主要指标,明确其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转移和促生存通路机制,以及这两种机制之间的联系,为促进肢体RPostC向临床急性心肌梗死辅助治疗中的转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项目通过在在体和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一系列研究, 主要发现点包括:1、远距后处理激活感觉神经TRPV1受体使血液和心脏中神经递质CGRP释放增多,CGRP通过与心肌细胞上的神经递质受体结合来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远距后处理通过激活RISK途径中的AKT通路和SAFE通路中的STAT3通路发挥对心脏的保护作用。3、缺血后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糖尿病时丧失,其机制可能与糖尿病心脏TRPV1受体受损引起的CGRP和SP释放减少有关。4、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远距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感觉神经TRPV1受体及其释放的神经递质SP调控一组凋亡相关的心肌microRNA表达。这些研究结果阐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远距后处理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发现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在糖尿病时丧失的重要原因,并明确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远距缺血后处理对心肌microRNA表达的影响和可能调控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坚果破壳取仁与包装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物联网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PLCδ-TRPC-HDAC3信号通路在阿片类药物后处理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缺血后处理”减轻已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缺血后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Apelin/APJ及其信号通路在针刺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