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结构和居住环境的改变通常被认为是引起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大幅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这些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慢性疾病的急剧变化现象,还需要从新的视角来分析其作用机制。本课题将以经济与营养健康关系假说为基础,结合我国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收入、食物价格等多种经济因素与膳食脂肪摄入及相关慢性疾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综合20年纵向追踪数据库分析、文献meta分析以及前瞻性调查分析等多种途径的证据,分析经济因素对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居住环境人群膳食脂肪摄入影响的差别、慢性疾病患病状况的变化,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营养相关慢性疾病患病的部分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探索经济变迁对居民脂肪摄入与体内代谢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创新性地推导出经济-膳食-疾病效应模型,预测未来10年我国居民膳食脂肪摄入和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发展轨迹,为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制定相应健康政策提供依据。
营养变迁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体现在居民膳食结构和疾病模式上的一系列转变。相关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将使居民动物性来源食物和纯能量食物的摄入急剧增加,脂肪供能比增加以及营养相关慢性病高发。目前我国正处于营养变迁的关键时期,本课题对经济因素与膳食脂肪摄入以及相关慢性疾病危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拟找出经济因素变化对居民膳食脂肪摄入与体内代谢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通过文献汇总、专家研讨的方式,建立经济变迁与营养健康假说;通过纵向队列数据分析、前瞻性调查研究的方式探讨经济变迁对膳食营养与健康的影响,完善经济-膳食-疾病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膳食脂肪摄入及营养相关慢性病状况在人群中存在经济水平的差异性。食物价格、居民收入、个人社会经济地位、食物消费支出、城市化指数等都会影响居民饮食行为及膳食脂肪摄入,进而造成营养相关慢性病的分布。经济水平的整体增长,促进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趋向高脂肪摄入,体现在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油炸等不健康烹调方式流行,在外就餐及零食消费增加,超重肥胖等营养相关慢性病高发。除了膳食摄入和慢性病分布的城乡差异外,研究还发现,经济发展速度同样是营养与疾病变迁的重要因素,例如经济发展迅速的农村居民面临更严重的慢性疾病负担。根据模型预测,我国居民人均脂肪摄入量2015年将达到76.8g/d, 2020年为81.1g/d;2021年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将达38.6%,肥胖率为18.7%。结果提示,未来研究应当聚焦营养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关注营养相关问题的疾病负担研究,制定相应营养政策,促进营养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能量平衡状态下膳食脂肪摄入与肥胖等慢性病关系研究
农村世居回族膳食、营养与代谢相关疾病关系的探讨
云南普米族、傣族总膳食脂肪酸摄入及其构成与慢性病指标关系的研究
膳食营养和代谢组学与血压关系的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