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 ka BP北半球冷干事件曾造成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河与印度河流域等古文明的衰落,并可能对华夏古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东西方之间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对该事件是如何响应的?2008年2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发现的约3.8 ka BP青铜器时代墓葬一带的克里雅河尾闾绿洲遗迹正可为此提供线索。申请项目拟在克里雅河北方墓地一带进行考察,寻找代表性剖面及能够反映环境变迁的古人类活动遗迹,采集风沙及河湖相沉积物等,综合应用地貌学、沉积学及环境考古等学科,借助光释光及碳十四年代学及遥感手段,对研究区干三角洲古河道的发育及沙丘演化进行研究,从而重建全新世中后期该地区的绿洲发育与演化并试图探讨其机理。项目还同时将在尼雅河(与克里雅河相邻)尾闾展开相类似的研究予以验证。本研究有望为塔里木盆地青铜器时代绿洲遗迹何以会在4 ka BP之后集中出现找到自然因素方面的解释。
对2008年新发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北方墓地一带古绿洲做了研究,发现陶片、骨片、石残片、细石器、铜器残块等遗迹点近30处. AMS碳十四测定北方古墓时代约3.6 kaBP,为青铜器时代文化古人类聚落墓葬. 古绿洲断面三处剖面光释光年代测得结果也在3.6~4.0kaBP,与墓葬年代一致. 青铜器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含锡、砷及银等,与小河墓地出产青铜较一致但具有一定差异. 考古学地层学年代学证据一致证明克里雅河尾闾的北方一带曾经发育由间歇性洪水冲积而成的三角洲, 其上发育古代聚落绿洲。北方墓地(约3.6 ka BP)遗址较其上游的圆沙古城遗址(约2.4 ka BP)和喀拉墩遗址(约西汉时期)更为深入沙漠。可认为当初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的水量较大,古人类主要活动于塔河一带并沿着与塔里木河中游相连接的绿洲系统进克里雅河尾闾. 在喀拉喀什河、尼雅河尾闾的古河道和克里雅河古河道均发现细石叶,地表沉积物光释光年代学在5~6 kaBP,这一发现说明早至5~6 kaBP,沙漠腹地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发现地点深入沙漠之远证明在全新世中期,塔里木古水文格局与古人类活动与现代有着极大的不同。对天然现代绿洲的研究得出古绿洲发育和衰退一般过程的认识:其形成可以总结为: (1)内陆三角洲地貌学过程, 包括河流的流散、侵蚀和沉积过程, 沙丘的发育和演化过程; (2)水文学过程, 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补排过程; (3)生态学过程, 包括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的产生和维系; (4)人类聚落的适应性过程; (5)水文地貌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 及它们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等方面。而河流尾闾绿洲的消亡往往缘于河流尾闾摆动到它处,依次产生(1)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迁移,(2)植被的逆向演替,(3)风蚀及沙丘链的形成,(4)古人类的迁移等过程。对早先圆沙古绿洲一带的进一步工作表明,这里较老的古绿洲发育的时间更集中在战国时代. 自昆仑山至尾闾,克里雅河水化学及氢氧同位素值做了测定,结果反映了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补拍特征,上下游蒸发和溶解地球化学过程的差异. 本项目的重要发现为全新世中后期塔里木盆地古人类活动和古水文条件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夏季极端日温作用下无砟轨道板端上拱变形演化
内源性脂质亲电子化合物通过抑制Keap1 and GSK3β激活Nrf2途径:脑缺血预处理的新机制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局地气候观测研究
利用风廓线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尘暴的探测研究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及其热对流泡的探测分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考古特征雷达遥感探测研究- - 以尼雅遗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