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杰作,是古代生态造园的活化石,也是中国当代"山水城市"、"大地园林化"、"城市大园林"等一系列城市园林化和园林城市化概念的原型。本研究旨在颐和园现存古建筑全面数字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记载了从清漪园始建、衰败、焚毁到颐和园重修完成,前后约一百五十余年间的宫廷绘画、御制诗文、清宫档案以及文人笔记等材料,建立颐和园文物建筑与历史信息平台。打破以往静态的、孤立的视角,运用建筑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的方法,动态的展现颐和园的营建过程,揭示其设计思想与理论、建筑师、工官制度、建筑工程造价等中国建筑史学的核心问题,完善、丰富中国古代园林规划、建筑设计史的研究,为颐和园这一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展示结果走向动态保护、展示历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继承和弘扬伟大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现代公共园林设计做出积极贡献。
经过三年的持续工作,在资料收集整理与文物建筑历史信息平台建设方面,本项目继续颐和园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工作,增绘数字化图纸400余幅,对德和园、玉澜堂、宜云馆等建筑群及花承阁遗址实施了三维扫描;推动颐和园管理处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作,完成了清宫颐和园档案的整理,其中政务卷10册已率先出版;建筑信息平台建设以德和园建筑群为试点,尝试GIS与BIM的融合,将空间信息与历史信息有机整合,信息平台已初步成形。在专项研究方面,完成了赅春园、德和园、佛香阁、排云殿、南湖岛、玉澜堂、宜云馆、石舫等建筑群的营建过程研究,初步总结了颐和园的整体营建过程。动态的展现颐和园的营建过程,揭示其设计思想与理论、建筑师、工官制度、建筑工程造价等中国建筑史学的核心问题,完善、丰富中国古代园林规划、建筑设计史的研究,为颐和园这一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展示结果走向动态保护、展示历程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继承和弘扬伟大祖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发展现代公共园林设计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完成上述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出版专著3部,尚有两部正在编写中。策划拍摄“颐和京韵”专题片一部。开发德和园声学视听虚拟展示系统一套。课题负责人赴颐和园学会、中国园林博物馆、中国紫禁城学会做专题报告8次,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本科毕业设计10人,举办会议1次,举办专题展览1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滚动直线导轨副静刚度试验装置设计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高句丽早中期都城营建研究
颐和园植物景观的历史原貌探究及恢复方案研究
黄土沟壑区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
宋代城市风景的营建机制及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