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ne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is deteriorating in recent years. It is becoming a common problem in many regions of China that the accelerated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eriously affect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hat instrument can we us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the first is to use the price instrument, namely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source tax and environmental taxes; The second is to use quantitative instruments, licensing quotas; third is mandatory control. So, to achieve the same environmental target, what instrument can achieve better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higher social welfare?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majority inclined to the first,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source tax and environmental taxes. China now also intends to levy resource tax. We believe that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conditional. The judgment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different regional and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he producer's own adjustment mechanism. Therefore, we will use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considering the above factors, to study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icy. We will also collect data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calibrate the model in order to verify the proposition of this study, that the price instrument is not always optimal in a certain regional and market environment, command and control instrument could be better than the price instrument. We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examine the conditions that are crucial for the selection of instruments to reduce emissions.
经济发展而环境却不断恶化是近年来中国许多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加速的环境恶化甚至严重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采用何种工具来解决这一问题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使用价格工具,即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第二种是使用数量工具,即发放许可配额;第三种是强制管制。那么,要达到同样的环境保护效果,哪一种工具的社会经济、福利效果最优呢?文献多数倾向于第一种,开征资源税和环境税,而我国也初步拟征资源税。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厂商的自身调整机能做出判断。因此,我们将使用一般均衡模型,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来研究环境政策的最优化问题。我们还会收集各国数据来校准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以验证本研究的重要命题,即价格工具并非总是最优,在一定的区域经济和市场环境下,强制管制也会优于价格工具。我们在理论和经验上提供判断何种工具最优的区域、市场、及厂商的条件。
十三五计划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包括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在此之前,2011年11月中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同年年底启动了“两省五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这些政策制度的实施代表我国已经在实质上进入绿色发展的阶段,环境政策工具的效果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更加紧迫和意义重要。我们项目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比较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各种环境政策工具的福利效果。 .在回答哪一种环境政策工具的社会福利效果更优的问题上,文献多数倾向于市场导向的工具,反对强制管制。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和市场环境的差异以及厂商的自身调整机能做出判断。因此,我们使用一般均衡模型,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来研究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进行了理论和数量研究。在理论方面,我们在模型中引入厂商生产力差异和减排技术,来研究比较市场导向的政策工具——排放税,与强制的政策工具——排放标准的福利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模型中允许厂商自由进出市场,来研究各种政策工具的效果。在数量研究方面,我们收集加拿大数据来校准数量模型,用以验证本项目的重要理论结论。.我们发现,在厂商生产力差异不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而且厂商可以选择减排技术的条件下,排放标准比排放税更优;但是以上结果与强调市场垄断对排放税的负面作用的文献不同,我们发现,在厂商生产力差异足够大时,即便市场集中垄断程度非常高,排放税会始终优于排放标准。因此,厂商的生产力差异是选择排放税和排放标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这个因素被文献长期忽略了。在考虑厂商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动态模型中,我们发现,两种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厂商的市场进入和退出对厂商的规模分布产生不同影响。排放标准的优势是使厂商的规模相对较大,进入退出减少,这样会在长期节约固定投入的成本,进而提高福利。使用加拿大数据校准模型,我们发现减排标准会产生比减排税更高的福利。.这个研究的突出贡献在于首次使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厂商生产力差异和厂商进入退出两个重要因素对选择环境政策工具的影响,并发现了与文献不同的重要结论。同时,我们综合分析了减排行业的市场集中程度,厂商生产力差异,减排技术可行性, 厂商市场进入退出成本等多种因素在一般均衡中的相互作用的机理,为根据具体的复杂的经济环境选择环境政策工具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环境产业管理的微观基础与宏观政策分析
碳税对区域经济-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及政策设计
环境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政策模拟
福利视角下的碳税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