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PLA)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取向非晶态,对结晶起"成核"与"模板"作用,特别是诱导生成不同晶型与形态,有望成为优化和调控PLA结构与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本项目为突破常规实验方法难以获得高取向度取向非晶态的局限,采用液相恒温浴(LIB)方法制备取向度可控尤其是高取向完全非晶的PLA取向非晶态,结合PLA分子链结构参数(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旋光异构体含量)及LIB动力学条件(应力、温度、时间)探讨PLA取向非晶态的形成机理及动态调控方法,从微观结构特征、宏观物理性能等多角度加深对取向非晶态的认识,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热处理(温度、定长或自由收缩)及应力场(拉伸温度、速率、倍率)作用下PLA取向非晶态向晶态的转变,揭示取向非晶态性质及转变条件与诱导晶型及形态之间的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取向非晶态对结晶的"成核"与"模板"作用,为经由取向非晶态调控PLA晶态结构及材料性能提供新的思路。
本项目研究了液相恒温浴(LIB)条件下聚乳酸(PLA)的结构与性能演变规律,研究重点是PLA取向非晶态的形成和转变。研究结果表明,PLA在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附近和足够高的应力条件下能够形成取向非晶态。PLA取向非晶态具有典型的亚稳态结构特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热分析观察到取向非晶态样品在Tg附近出现吸热峰,而且随着应力提高,该吸热峰变大,此规律与国外学者关于应力诱导亚稳相的报道一致[1];其次,取向非晶态样品总是伴随着纳米尺寸、沿应力方向取向的微孔结构,说明该结构是在应力下短时间内形成,在此后的热处理和拉伸过程中,样品不仅发生结晶,而且微孔也逐渐消失。本研究未能观察到PLA取向非晶态在不同条件下分化为不同晶型的行为,可能原因是其高度亚稳态特性使得结晶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现有研究手段尚难以跟踪这种转变,也不排除取向非晶态只能生成普通α的可能。因此,本研究完成了预定任务,特别是观察到取向非晶态较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为PLA纤维性能的改善提供技术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灯盏乙素治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LOX-1/NF-κB/p38 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研究
取向非晶聚乳酸等温冷结晶过程中微结构演化
非晶聚乳酸拉伸作用下应变诱导分子有序与取向结晶机制
取向非晶态的研究
聚乳酸增韧改性与结晶性能调控及其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