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疫苗是治疗重大疾病的新方法。微纳米载体能够增加抗原交叉提呈,提高细胞免疫效果。粒径是微纳米载体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关于聚合物载体粒径影响抗原交叉的效果已有部分文献报道并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机制研究。但作为微纳米载体的重要分支之一的脂质体来说,其成分和结构都和聚合物载体有明显区别。脂质体粒径对抗原交叉提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选择常见的脂质体处方,以树突状细胞为抗原提呈细胞模型,以巨噬细胞为对照,严格控制其它可变因素,研究不同粒径脂质体对抗原交叉提呈机制及其对最终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将弥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更合理的设计治疗性疫苗提供依据。
脂质体是一种药物载体,其在化学药给药领域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应用,目前作为疫苗载体领域也有广泛的研究。但作为治疗性疫苗载体,虽然有很多研究报道,多集中于脂质配方、佐剂、靶向研究等,对作为脂质体基本参数的粒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项目期望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填补空白。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制备了三组不同粒径的脂质体(100nm、200nm和400nm以上组),通过对脂质体进行具有pH稳定性的荧光物质标记的手段,测定了抗原提呈细胞对不同粒径脂质体的摄取情况,发现随着脂质体粒径的增加,抗原提呈细胞对脂质体的摄取也增加。我们进一步通过双色荧光标记的手段,测定了脂质体被内吞后所处的pH环境,发现不同粒径脂质体组有显著区别,在30分钟时,大于400纳米的脂质体处于pH5.4的环境中,而100纳米左右的脂质体处于pH6.2的环境中。对脂质体所载抗原的降解行为研究发现,不同粒径脂质体所装载的抗原进入树突状细胞后,在胞内降解的速度和程度都有显著的差别。大粒径的脂质体所装载的抗原在30分钟时基本被完全降解,而小粒径组脂质体所装载的抗原在30分钟只有少量降解,但4小时后也有较高程度的降解,而中粒径脂质体组的降解水平始终较低。对脂质体被摄取后细胞内的分布进行研究,在大粒径脂质体与小粒径脂质体组中,脂质体与溶酶体的胞内分布有较高程度的重合,而中粒径脂质体则相对重合程度略低,说明在大粒径组和小粒径组,脂质体被内吞后形成的内吞体和溶酶体迅速融合,这也和前述的抗原降解实验有很好的印证。我们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制备了不同粒径的鸡卵白蛋白脂质体,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测定其中蛋白浓度。将同样浓度、不同粒径的载抗原脂质体加入树突状细胞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将树突状细胞与RF33.70细胞共培养。数据显示,不同粒径的OVA脂质体引起RF33.70分泌的白介素2水平有显著的不同,证明不同粒径的脂质体引起的抗原交叉提呈效率有明显区别,其中小粒径脂质体组的抗原交叉提呈效率最高,说明除在内吞体中的降解过程外,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抗原的交叉提呈效率。我们通过以上研究初步证明,脂质体粒径对抗原的摄取、胞内分布和交叉提呈均有重要影响,为治疗性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应用通用型人工抗原提呈细胞制备高效治疗性肿瘤疫苗
MBL对抗原提呈细胞早期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脂质体作为溶栓药物载体的靶向治疗实验研究
γδT细胞作为新型抗原提呈细胞诱导抗骨肉瘤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抗原提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