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拟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山西保德、内蒙古乌达晚古生代非海相地层剖面开展系统的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通过对孢粉化石的定量定性分析,重点讨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同时通过与前人在华北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中建立的孢粉组合序列的对比,进一步研究华北晚古生代孢粉组合面貌的一般特征。参考剖面上其他门类动植物化石、磁性地层和同位素测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理清华北非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上下孢粉组合面貌的变化趋势,以及该变化趋势与全球界线层型确立的石炭\二叠系界线标准牙形刺分子首现事件的关系,以求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建立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晚古生代孢粉组合序列;通过与最新原位孢子研究成果的对比,进一步研究晚古生代分散大孢子和小孢子组合面貌的演替所反映的植被面貌的变迁,初步讨论诱发该演替背后的古生态原因,为研究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的演化及其生长环境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项目通过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山西保德、内蒙古乌达晚古生代非海相地层的系统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在该段地层中发现孢粉属种67属,167种。通过对这些孢粉化石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宾夕法尼亚期-吴家坪期地层中识别出8个孢粉组合带,组合带自下而上分别为: SL 组合带 (莫斯科期), PG 组合带 (卡西莫夫期), VK 组合带 (格舍尔期), TC 组合带 (阿瑟尔-萨克马尔期), SM 组合带 (亚丁斯克期), CS 组合带 (空谷早期), CE 组合带(空谷晚期-沃德期)以及MI 组合带 (卡匹敦期-吴家坪期)。当前研究工作进一步理清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同时通过与前人在华北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中建立的孢粉组合序列的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孢粉组合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在整个华北克拉通普遍存在。参考剖面上其他门类动植物化石、磁性地层和同位素测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确定了这些孢粉组合带与国际地层年代表的对比关系,明确了华北非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上下孢粉组合面貌的变化趋势,以及该变化趋势与全球界线层型确立的石炭\二叠系界线标准牙形刺分子首现事件的关系,最终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建立了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晚古生代孢粉组合序列;通过与最新原位孢子研究成果的对比发现喜暖喜湿的蕨类植物一直是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地层中较为普遍的植物类型,因此温暖潮湿的气候在候鄂尔多斯盆地从晚石炭世一直延续到晚二叠世,但孢子与花粉丰度关系变化也反映出在这种温暖潮湿的背景下,从空谷早期(以CS组合带为代表)开始有了干旱的趋势,这一干旱趋势在华北克拉通广泛存在,可能与华北克拉通与中国东北板块的拼合有关。被认为在二叠-三叠生物生物大灭绝之后开始繁盛的“真菌孢子”—蝽状系带藻孢囊Reduviasporonite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首现层位为空谷早期,早于该种全球已知的最早层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桂西晚古生代深水相构造地层学研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晋北晚古生代煤中勃姆石矿物研究
我国西北地区晚古近纪孢粉记录对Oi-1事件的响应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东北部尖扎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序列的磁性地层学及古环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