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暴露协同病毒感染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然而目前还缺乏快速、有效的实验手段对二者协同致癌的风险与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人胚肝细胞在乙肝病毒(HBV)诱导下具有体外转化的潜力,且与人体的DNA组成与代谢模式类似,在检测需肝脏代谢后才能产生毒性的前致癌物等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因此,采用人胚肝细胞建立体外细胞恶性转化体系对于协同致癌风险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拟通过诱导、筛选、建立稳定表达HBVx基因的永生化人胚肝细胞,利用该细胞模型对已知致癌物及实际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并与Ames试验、彗星试验、Balb/c 3T3细胞转化实验结果相比较,建立优化的人肝细胞恶性转化体系,对化学污染物与HBV协同致癌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价。该细胞模型将为协同致癌风险评价提供快速检测平台,为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群健康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将为肝癌高发地区开展病因筛查、早期预防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癌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病毒感染是重要诱因。目前,还缺乏快速、有效的实验手段对协同致癌风险与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本课题围绕HBV与环境污染物协同致癌作用与机制、化合物联合致癌作用快速检测与评价等研究工作,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建立稳定表达HBx蛋白的真核细胞模型;以人胚胎肝细胞CCC-HEL-1为效应细胞,利用HBVx基因建立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pAd-x,将pAd-x转染人胚胎肝细胞CCC-HEL-1,为开展HBV-x基因致细胞恶性转化作用及x蛋白在细胞癌变中的作用机理奠定基础。构建重组质粒pDNA3.1-x,并将其转染人正常肝细胞HL-7702,通过G418筛选,成功建立稳定表达HBV x基因的细胞株HL-7702-HBx,及转染空载体的HL-7702-pcDNA3.1细胞,并利用微囊藻毒素诱导该细胞株,初步发现细胞的增殖速度有所增加。构建HBV x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Lentivirus-HBx),建立稳定表达HBx蛋白的L-02细胞系(L-02-HBx),为开展协同致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细胞模型。.(2)、利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建立了化合物单独与联合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单因素的Cr(Ⅵ)与ACNU作用下,2μg/ plate Cr(Ⅵ)与5μg/ plate ACNU对于TA98菌株的致突变作用与对照相比结果为阴性,二者联合作用时致突变作用达到溶剂对照的两倍以上,TA100菌株也出现类似的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浓度条件下药物联合作用增加了致突变性,提示化合物的低浓度、多残留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细菌回复突变实验系统,建立化合物联合的遗传毒理效应评价,为多因素联合致癌风险评价提供参考。.(3)、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简便、不受水的干扰等特点,特别适合生物体系的研究,是癌症诊断、细胞研究、微生物鉴定、化合物残留监测的一种新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本研究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建立化合物、微生物检测与鉴定的快速检测方法,为今后利用拉曼光谱技术开展致癌作用快速检测研究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论文2篇,EI论文2篇(含1篇接收),核心期刊3篇,目前另有1篇SCI论文正在审稿,1个专利正在整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应用基因缺陷的人原代细胞转化模型检测化学致癌活性
EB病毒LMP-1基因与鼻咽癌恶性转化基因Tx协同作用研究
miR-590协同致癌性KRAS促进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生物学作用与分子机制
乙肝病毒X蛋白导致人肝细胞转化中与survivin协同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