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牙齿移动在牙周组织改建的同时,也引起牙髓组织的变化,但其改建的规律和机制仍不明确,尤其是矫治力过大时牙髓疼痛和活力的变化,而如何判断牙齿受到的矫治力过大又是一直困扰医生的难题;牙根吸收是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常见的病理性结果,但其判定评估的方法局限于组织切片或X线检查,二者的缺点在于不能早期监测牙根吸收并及时准确地显示其是否处于活动期等。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通过动物和临床实验,观察不同力值作用下,牙髓组织内的疼痛因子(SP、Fos蛋白)、牙髓活力相关因子(DSPP、MMP-9)和龈沟液中DSPP、DSP的变化,探讨牙髓疼痛、活力的变化及牙髓组织的修复规律和矫治力过大时牙髓疼痛和活力的变化规律,补充了正畸牙移动牙髓生理学机理,为正畸治疗中加力过大的判断提供实验依据;分析龈沟液中蛋白浓度变化规律,为开发早期牙根吸收诊断方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并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正畸临床上,重要的问题一个是如何使正畸牙快速有效地移动,另一个是如何避免正畸牙的牙根吸收。随着牙周组织改建机理研究的增多,正畸力引起的牙体组织复杂的生物学变化已被高度关注,但牙髓和牙体硬组织改建的规律和机制仍不清楚。过度扭转、错位及创伤后的牙齿等对正畸力的反应更为敏感,如何判断牙齿受到的矫治力过大,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本课题建立大鼠牙根吸收模型,选用牙髓疼痛相关因子(Fos)和活力相关因子(DSPP、MMP-9),收集加力前后的龈沟液,探讨DSPP/DSP的表达变化规律。取大鼠牙及牙周标本,确定牙根吸收发生,了解其程度和范围。临床上,对正畸需要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行龈向压低,造成牙根吸收,进行相关蛋白因子分析测定,组织学及形态学检查。.动物实验中,加力3d出现牙槽骨直接吸收未见明显根吸收;重力5d根吸收限于牙骨质;重力7d达牙本质;10d、14d、21d压力侧牙槽骨直接骨吸收,未见明显根吸收;28d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龈沟液中DSPP/DSP的表达,实验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轻重力组相比,牙髓中Fos的表达先增高后降低,24h达峰值,表达回落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7d和21d;MMP-9的表达同Fos,48h达峰值,表达回落至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4d,21d。轻力组MMP-9表达从加力后12h至7d,重力组则延长至14d。相同时间,Fos和MMP-9的表达重力组多于轻力组,轻重力组间Fos和MMP-9在24h、48h、7d和14d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实验中,对上颌第一前磨牙施加持续性的龈向压低力,4w即出现明显的牙根吸收。随加力时间的延长,牙根吸收逐渐加重,且重力组较轻力组明显。DSPP/DSP的表达也随之增加,且在7-9w达到高峰后下降。轻重力作用下第1、2、3w牙髓EPT测试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力值作用下,牙髓组织学表现为轻微的炎症反应,无明显的牙髓坏死及内吸收。Fos的表达随加力时间增加而增高,重力组更明显,且表达量高于轻力组,仅在4w时有显著性差异。MMP-9表达从4w开始有显著性差异。重力组人牙髓在实验过程中Fos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本研究是正畸牙齿移动牙髓生理学机理的补充,明确了矫治力过大时牙髓组织的疼痛和活力变化规律,为正畸加力过大的判断提供依据;同时为牙根吸收的早期诊断手段提出了新的思路,为有效监测其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滴状流条件下非饱和交叉裂隙分流机制研究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球墨铸铁原铁液冶金状态评价模型
煤中不同尺度裂隙钻井液污染程度定量评价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炎症刺激和正畸力双重作用下微种植体周围组织变化研究
关于正畸力值与牙齿移动方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不同胎龄神经组织移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