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尺度的区域空间发展深刻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当前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空前繁荣,但存在"就城市论城市"的局限,宏、微观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尚较为缺乏。生态新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以生态新城为视角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域空间响应机制并探索相应的规划调控对策,不仅是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科学需要,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逐步深化的现实要求。.以生态新城建设活动较为集中和活跃的京津冀北地区为典型研究区,采取实地调研、情景模拟及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从区域生态条件和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功能组织结构及城镇空间发展、区域综合交通组织条件等方面,解析生态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关系和内在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揭示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上位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生态新城规划的组织方式、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空间规划调控对策。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面临环境、经济、社会三大危机,生态、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正日益兴起。宏观尺度的区域空间发展深刻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实效,我国生态城市研究及规划建设存在“就城市论城市”的局限,宏、微观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尚较为缺乏。生态新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以生态新城为视角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域空间响应机制并探索相应的规划调控对策,不仅是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的科学需要,也是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逐步深化的现实要求。.本项目以生态新城建设活动较为集中和活跃的京津冀北地区为典型研究区,采取实地调研、情景模拟及案例分析等方法,重点从区域生态条件和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功能组织结构及城镇空间发展、区域综合交通组织条件等方面,解析生态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关系和内在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揭示生态新城规划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上位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生态新城规划的组织方式、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空间规划调控对策。.项目研究认为,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人们对改造城市环境和发展条件,追求理想的、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目标的一种美好期望,其内涵突出地体现为健康、协调、可持续三个方面。从实践来看,生态城市规划实效性难以提高的内在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复杂交织、生态城市-区域系统的相互影响、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主体的两面性等几个方面。借鉴复杂性科学理论,积极改进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活动,应在城乡规划体系内开展整体性研究与规划、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注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结合等。.项目研究提出,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的当务之急在于凝聚共识,即从指导思想、程序机制、规划内容、实施保障等方面实现城市规划的体系内改造与再生。范式转变是城市规划工作改进的关键内容,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转型,必须以“生态”理念为思想导向,改造规划价值观,更新规划认识论,从被动的生态环境保护转向主动式的宜居环境建设,从经济主导的发展规划转向民生主导的协调性规划,从孤立单一的城市自身规划转向城市-区域的共同协作与治理。.针对京津冀北地区这一典型研究区,项目通过对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建设过程的回顾,以区域的视角分析生态城市建设与大区域的相互影响关系,揭示了生态新城建设与区域空间规划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空间规划工作的对策建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余量谐波平衡的两质点动力学系统振动频率与响应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调控机制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基于生态位CA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辨识与预警研究——以鄱阳湖地区为例
基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与优化——以苏南地区为例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模拟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