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指数是本课题申请人于2008年5月提出的。该指数在继承H指数简洁易懂特点的同时,更关注高引用次数的论文,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一个科学家代表作的综合影响力,而且减少了一定量的信息挖掘时间,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也有国外学者开始使用和研究W指数。本课题将进一步研究W指数的评价机理;分析其和H指数相比在评价结果和评价过程方面具有的优势以及这些优势产生的原因。为此,本课题将通过收集整理RePEc中的近2万名学者,SCI引文数据库中的1.5万名学者和5000份期刊的大量数据信息以及ERA中的期刊分类信息,从学者评价和期刊评价角度探寻W指数与H指数在实际评估中的差异,进一步采用统计回归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这种差异形成的机理和隐含在背后的原因。还将进一步研究W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更广泛的科学计量学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其评估结果既可直接用于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也可为同行评议提供重要参考。
经过三年的努力和探索,项目组深入分析了W指数与H指数的差异产生原因,论证了W指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W指数是本项目主持人于2008年提出的,它是H指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指数,可以用于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高低,其含义是:如果一个科学家的w篇论文每篇都至少被引用了10w次,且其他论文每篇引用次数都低于10(w+1)次,该科学家W指数的具体数值即为w。该指数也可以用于评价期刊、机构、会议、学科和论文等诸多对象。基于RePEc、Web of Science、ESI、ERA期刊分类等众多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本项目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探寻了W指数与H指数在实际评估中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这种差异形成的机理和隐含在背后的原因:W指数关注的是更高引用次数的论文,而J. E. Hirsch2005年提出的H指数关注的只是中等引用次数的论文。由于关注点的不同,W指数能够更准确地帮助评估者判断出一个科学家的真实影响力,并且减少了信息分析时间。随着该项目研究的不断推进,W指数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除了论文发表在资讯科学领域(Information Science)国际顶级刊物JASIST上外,还从多个方面显示出了其非同寻常的价值:被著名国际数据库RePEc长期采用;被众多国外专家学者个人采用;被领域国际权威Leo Egghe命名为吴氏指数并且在论文题目和关键词中均提及了该指数;成功入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发布的“Highly Cited Papers”高被引论文榜;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Glenn Ellison论证其有效性;即将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等。进一步该项目还研究了W指数和H指数提出的原因,这是由于引用行为的复杂性造成的,有关论文已经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Scientometrics上。另外还有若干篇有一定创新思想的论文也已经送审或正在投稿之中。总之,该项目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论证了与H指数相比W指数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评价学术成就时,W指数比H指数更有效,它作为一种同行评议的辅助手段必将被学术界所认可并逐步接受。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针对MMP-9靶基因的miRNAs筛选及外源性miRNAs干扰MMP-9表达对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h-指数和类h-指数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专利h指数与专利信息网络测度研究
基于动态权重的煤炭资源科学采矿指数研究
变指数非线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