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结果表明红壤丘陵区农业利用方式下壤中流显著。本项目假设旱地、林地和农林复合地三种土地利用方式由于长期粘粒迁移累积效果、坡面土体构造特征以及坡面生态水文过程的差异,导致壤中流产流特征不同。因此,本项目研究目标是通过实验和模型的方法研究不同利用方式的壤中流机制及其对物质迁移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1)不同利用方式下坡面土体构造和水力学特征;2)不同利用方式下坡面壤中流和养分迁移过程;3)坡面壤中流模型建立和机制评价。研究结果对加深理解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复杂生态水文过程,理解土壤退化和面源污染过程,建立合理利用方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新疆PCOS一级亲属VNTR、TCF7L2、Calpain-10基因多态性及INSR基因甲基化研究
红壤丘陵区坡耕地壤中流的量化及其产生机制
壤中流和地表径流耦合下红壤坡耕地氮素迁移机制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古菌数量和多样性的研究
壤中流驱动下红壤坡耕地可溶性有机碳的迁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