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致死性神经变性病,确切发病机制不清,能量代谢异常是其发生与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本课题前期实验发现AMPK/SIRT1能量代谢通路激活对ALS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具有保护作用,初步说明该能量代谢通路可能参与ALS的发病。为进一步验证课题组提出的ALS发病机制能量代谢假说,本课题拟在转基因的ALS体外细胞培养、动物模型以及能量限制复合模型中,利用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AMPK/SIRT1分子通路参与ALS疾病启动与发展的分子机制,为ALS的诊断与病程评估提供新指标、为探索以调节能量代谢通路为靶点治疗ALS提供理论依据。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成年发病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遗传、环境及能量代谢在AL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能量代谢异常在该病发病中的作用尚不清。因此,我们在构建ALS疾病体外模型的基础上,探讨能量代谢参与ALS发病的机制,为ALS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 为研究能量代谢和SIRT1激活在ALS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在运动神经元样细胞系VSC4.1中稳定表达野生型人类SOD1与G93A突变型人类SOD1,成功构建了ALS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利用构建的G93A-SOD1-ALS体外模型研究证实白藜芦醇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对该模型起保护作用,重建细胞能量平衡状态对ALS细胞培养模型的保护作用可能成为阻断ALS运动神经元变性的新靶点。在能量剥夺培养条件下,携带hSOD1G93A基因的细胞模型其耐受性减低,SIRT1与AMPK的表达与激活均较对照组减低,SIRT1与AMPK异常聚集体的形成可能参与ALS细胞模型的能量代谢调节异常。此外,AMPK与SIRT1通路激活剂与抑制剂可特异性激活与抑制携带hSOD1G93A基因的细胞模型中的AMPK与SIRT1,可以作为研究AMPK与SIRT1参与ALS发病机制的工具。. 由于诱导性干细胞的飞速发展,建立携带疾病遗传信息基于病人个体特异的iPS进行发病机制和药物筛选是疾病研究的理想模型。结合本课题组在ALS遗传病因学方面取得的进展,我们采用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外源性的转录因子OCT4、SOX2、KLF4、c-MYC导入不同基因突变的ALS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成功建立了多株iPS细胞系。进一步采用核型分析、荧光染色、RT-PCR、畸胎瘤实验和多能基因调控区域的甲基化分析证实了ALS-iPS的全能性,并成功诱导iPS细胞分化为运动神经元。因而,本课题组首次成功建立了携带有致病基因的ALS-iPS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筛选以及疾病的替代治疗奠定了基础。. 本项目在原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研究动态及本课题组所取得的研究进展,适时增加了部分研究内容,较好完成了原计划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目前已发表SCI论著5篇,中华系列文章4篇,国际会议论文6篇,国际会议大会报告6次,壁报交流4次,培养研究生5人及青年骨干3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IRE1-RACK1 axis orchestrates ER stress preconditioning-elicited cytoprotection fro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liver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分子在不同病生理 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GPR39 agonist TC-G 1008 ameliorates IL-1b-induced chondrocyte senescence
Ordinal space projection learning via neighbor classes representation
LncRNA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miR-183在肌萎缩侧索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线粒体自噬在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胶质细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