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为丹参中的主要药效成分,属脂溶性二萜醌类化合物,对于脑缺血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丹参酮ⅡA难溶于水,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以及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差,导致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差,生物利用度极低;而血管内给药存在溶解度限制,注射后药物从血中消除非常迅速,丹参酮ⅡA虽为脂溶性,但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差,使得药物成分很难在脑组织中达至有效浓度,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对难溶性药物有较强的增溶能力,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因此,本研究以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制备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丹参酮ⅡA纳米粒,考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进行药代动力学模型解析和靶向性评价,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丹参酮ⅡA纳米粒对脑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丹参酮ⅡA脑靶向纳米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对于脑缺血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其难溶于水,稳定性差、体内半衰期短以及对血脑屏障穿透性差,限制了临床应用。.本研究采用开环聚合法分别合成MePEG-PLA和Maleimide-PEG-PLA作为纳米载体,以1H-NMR and 13C-NMR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采用阳离子化白蛋白作为靶向头基,运用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制备阳离子化蛋白修饰的PEG化聚乳酸丹参酮ⅡA纳米粒(CBSA-PEG-TIIA-NPs)。采用SDS-PAGE电泳对CBSA 蛋白进行鉴定,通过NICOMPTM 380/ZLS粒度/ zeta电位测定仪考察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运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给药后各时间点血药浓度,结合DAS 2.1版药代动力学软件解析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纳米粒的体内靶向性。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CBSA-PEG-TIIA-NPs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考察。采用MCAO法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考察CBSA-PEG-TIIA-NPs对大鼠脑梗死体积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对脑组织中MPO和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神经元胞浆Ca2+浓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GFAP 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iNOS,p-p38MAPK和PPAR蛋白表达;定量PCR技术检测iNOS mRNA,p38MAPK mRNA和PPAR mRNA表达。.研究表明,CBSA-PEG-TIIA-NPs的平均粒径为118 ± 14 nm,zeta电位为-19.6 ± 1.4 mV,载药量6%左右。药代动力学表明,CBSA-PEG-TIIA-NPs显著提高血浆半衰期,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使脑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定位研究也表明,CBSA-PEG-TIIA-NPs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是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的3倍以上。药效学实验表明,CBSA-PEG-TIIA-NPs可明显减轻脑梗死体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PO、TNF-α,IL-1β和IL-6水平和胞浆Ca2+浓度;升高PPA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NOS,GFAP和p38MAPK表达。综上所述,CBSA-PEG-TIIA-NPs对脑缺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为丹参酮ⅡA脑靶向纳米粒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阳离子化白蛋白-纳米粒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脑内递药机理研究
白蛋白-吲哚菁绿纳米粒子用于成像引导的肿瘤靶向光热治疗研究
抗MPB64-McAb INH、RFP聚乳酸纳米粒靶向治疗脊柱结核的实验研究
丹参酮ⅡA聚乳酸纳米粒介导FN/integrinα5β1抗肝癌侵袭转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