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目线虫是海洋鱼类寄生线虫最大的类群之一,可造成鱼类发育不良甚至死亡,是鱼类重要病原物之一。此外,一些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线虫如异尖属线虫,也可感染人类,导致人畜共患异尖线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关我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的种类组成与感染状况等基本资料仍不清楚,幼虫的鉴定与隐存种的区分也仍是传统分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本项目以核基因ITS序列以及线粒体基因COI序列作为物种DNA鉴定的目的基因序列,在对中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成虫进行传统分类与DNA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PCR-RFLP结合DNA序列测序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幼虫进行分子鉴定,从而查清我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的种类组成及感染状况,并最终建立一个整合形态分类学信息和DNA序列信息的中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物种鉴定数据库,以推动我国鱼类寄生线虫物种多样性研究,同时为鱼类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海洋鱼类寄生线虫区系的研究非常薄弱,许多重要的经济鱼类感染寄生线虫的基本情况仍不清楚。本课题在三年的执行过程中,分赴全国8个临海的省区调查解剖海洋鱼类623种5300余尾(隶属于23目119科),共采集线虫标本8000余号。整合形态分类学方法(光镜、扫描电镜)与DNA分类学手段(RFLP、核基因ITS序列和线粒体基因COI测序分析)对采集的线虫标本进行了准确的物种鉴定,共鉴定线虫成虫10属22种,其中包括新种10种,中国新纪录种4种;鉴定各发育期幼虫4属12种,其中狮子鱼宫脂线虫、费氏宫脂线虫、日本拟针蛔线虫、鮟鱇针蛔线虫、舟山宫脂线虫、长唇宫脂线虫三期幼虫和/或四期幼虫的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是世界首次报道,并对已鉴定到种的成虫和幼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等数据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报道。此外,还对9属15种线虫进行了厘订。同时,对我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海洋鱼类感染线虫的类群主要是蛔目线虫,其中又以蛔总科线虫为主。在感染的蛔总科线虫中异尖科(异尖属)和针蛔科(宫脂属和针蛔属)无论在感染线虫的数量、物种的丰富度还是感染鱼类宿主种类的多样性等方面均远远高于其它类群的线虫。2)我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成虫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幼虫,其中内弯宫脂线虫即是我国海洋鱼类寄生线虫成虫阶段的广布种又是黄渤海鱼类感染的线虫的优势种,狮子鱼宫脂线虫则是我国黄海和东海鱼类寄生线虫的特有种。3)此次调查采集的线虫幼虫的总数量及感染鱼类的种数远远高于成虫。派氏异尖线虫三期幼虫、内弯宫脂线虫三期幼虫、狮子鱼宫脂线虫三期幼虫是黄渤海鱼类感染线虫的优势类群。舟山宫脂线虫三期幼虫、Hysterothylacium sp. IV-A三期和四期幼虫和鮟鱇针蛔线虫三期是东海与台湾海峡的优势类群。南海海域则是Hysterothylacium sp. IV-A三期和四期幼虫、典型异尖线虫和鮟鱇针蛔线虫三期是优势类群。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中国海洋鱼类寄生蛔目线虫物种鉴定数据库”并与现有的“物种身份证编码信息网”数据库进行了数据整合,所有已发表物种的形态和其相应的DNA序列信息均可在该数据库中免费查询。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海洋鱼类寄生线虫区系,探索蛔目线虫物种多样性以及鱼类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诊断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An improved extraction method reveals varied DNA content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hells of Pacific oysters
DNA storage: research landscape and future prospects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中国海洋鱼类寄生旋尾目线虫分类学和DNA条形码的建立
基于微型DNA条形码的全球经济鳕形目鱼类快速鉴定体系的建立与验证
我国海洋鱼类寄生异尖属线虫的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东南沿海鱼类寄生粘孢子虫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