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抗病基因和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当前生产上发生日趋严重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根本策略。申请者前期突破了RSV干扰和毒源保存两大技术瓶颈,构建了水稻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技术体系,并鉴出高抗品种特特普。在此基础上在,本项目拟采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分析和稳定性强可重复的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特特普(籼型)与感病主栽品种淮稻5号(粳型)的F2:3群体中快速准确的捕捉抗病基因位点;利用抗病型F2:3家系(感病亲本遗传背景)结合标记和抗性筛选创建次级作图群体,同时根据水稻基因组信息开发新的分子标记,最终精细定位特特普中抗病基因(或主效QTL)。本项目研究成果可望初步阐明特特普中抗黑条矮缩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征,并完成对抗病基因(或主效QTL)的精细定位,旨在为进一步分离克隆抗病基因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物质和理论基础。
发掘抗性基因和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水稻黑条矮缩病(RBSDV)的根本策略,但受制于品种抗性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的缺乏,品种抗性的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一直进展较慢。为此,本研究在破解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假阳性毒源干扰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在分析抗性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特征基础上,明确其遗传模式,同时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对抗性基因进行了定位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一种快速、灵敏检测的RBSD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该方法可排除南方水稻黑条矮病毒的干扰,且检测结果易于判定。这一方法成功破解了RBSDV品种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方法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假阳性毒源干扰。.2.利用梯度试验分别研究了病毒在介体体内的循回时间、接种时间、接种强度、水稻接种苗龄4个因素对鉴定效果的影响,构建了水稻抗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3.抗性特征和遗传分析表明抗病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性主要来自于对病毒本身的抗性,而不是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抗性,且为数量性状,可能由1-2个主效基因控制。.4.分子标记分析构建覆盖基因组2179.6cM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7.16 cM。采用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检测出3个RBSDV抗性QTL,分别命名为qRBSDV-3、qRBSDV-10和qRBSDV-11。其中qRBSDV-3位于第3染色体的RM5626-RM7097之间,LOD值为4.07,贡献率为17.5%。qRBSDV-10位于第10染色体的RM216-RM311之间,LOD值为2.24,贡献率为0.3%。qRBSDV-11位于第11染色体的RM202-RM7120之间,LOD值为2.21,贡献率为12.4%,qRBSDV-10抗性来自于淮稻5号,另两个抗性QTL则来自于抗特特勃。采用高通量测序,快速构建抗性新材料乌壳与淮稻5号F2群体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总图距为1726.024cM,平均图距为0.45 cM。结合F2:3家系水稻黑条矮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在6号染色体上定位到6个相邻的抗性QTL,LOD值在2.68-3.00之间,贡献率在20.8-22.9%之间。其中,qRBSDV-6d被精细定位于0.058cM区段(约15kb)。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水稻抗黑条矮缩病主效QTL‘qBSDV-6’的精细定位及育种价值评价
miRNA在水稻抗感黑条矮缩病品种中的表达差异和调控作用
白背飞虱基于气味受体区分南方黑条矮缩病水稻病/健株的机理研究
应用水稻悬浮细胞研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复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