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地震、洪灾及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创伤后应激性障碍(PTSD)发病率激增,患者有各种精神障碍,自杀危险性远高于普通人群。我们前期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调神醒脑"法对PTSD疗效肯定,且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本课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提出"'调神醒脑'法对PTSD 临床症状改善是基于针刺对杏仁核-海马-内侧前额叶皮质脑网络具有特异性的调节作用"这一研究假说,以脑功能网络为切入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多模态研究方法,结合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从结构、病理到功能,多维度观察针刺所致大脑相关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揭示"调神醒脑"针法治疗PTSD的可能中枢调控机制,分析临床改善与影像学主要变化的相关度,挖掘针刺治疗PTSD的作用规律。研究结果对PTSD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可为针灸用于"灾难医学"提供方法学。
随着“灾难医学”的发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受到广泛重视。我们在前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针刺“调神醒脑”法对PTSD疗效肯定,且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针刺“调神醒脑”法对PTSD脑网络的干预机制。本研究运用rs-fMRI、DTI、VBM等多模态研究方法,以20例PTSD患者和16例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多维度观察针刺所致PTSD患者大脑相关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揭示“调神醒脑”针法治疗PTSD中枢调控机制,分析了临床改善与影像学主要变化的相关度,挖掘针刺治疗PTSD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1)VBM结果显示PTS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存在颞叶、扣带回、壳核脑区灰质体积的异常,经过治疗后,这些脑区灰质体积异常的区域消失,出现中央前回、额叶脑区灰质体积改变。(2)DTI结果显示PTSD患者相关脑区核团无明显结构异常。(3)rs-fMRI显示PTSD患者海马-杏仁核-丘脑环路异常、海马-海马旁回连接异常,杏仁核-颞叶与杏仁核-额叶连接异常;针刺治疗促进了PTSD患者脑默认网络、小脑及枕叶的修复,通过穴位的刺激促使顶叶与海马联系,直接抑制海马与杏仁核、丘脑的功能连接,间接影响其他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同时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同时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以上研究结果提示(1)PTSD患者存在颞叶、扣带回、壳核等脑区的形态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2)PTSD患者存在海马-杏仁核-丘脑环路异常、海马-海马旁回连接异常,杏仁核-颞叶与杏仁核-额叶连接异常,是其发病机制之一。(3)针刺“调神醒脑”法通过促进相关脑区形态学改变,调节相关脑网络连接,从而使PTSD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改善。(4)电针“调神醒脑”法对PTSD患者脑网络的刺激变化可能与祖国医学中解郁→通窍→精充→神守的系列转变相一致,是该病病机的相应生物学基础。通过上述变化,最终使脑神得调,PTSD症状群改善。但药物组病例的不完善,使得组间比较结果暂时没有形成。在这整个过程中已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学术论文共10篇,国内核心刊物6篇,国内一般刊物2篇,另有两篇SCI正在投稿。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在读博士1名。参加5次国际会议交流本研究成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肉苁蓉种子质量评价及药材初加工研究
“调神醒脑”针法干预抑郁状态下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脑梗塞患者脑功能代谢的影响
基于fNIR技术的疏肝调神针法干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功能机制研究
调神法针刺干预原发性失眠"过度觉醒"的静息态神经影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