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稻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对水稻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项目选择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水稻条纹病毒(RSV)为研究对象,研究灰飞虱取食过程中传递RSV的机制。首先采用EPG技术研究了灰飞虱取食行为细节(如刺探、唾液分泌等)与获毒、传毒的关系,拟明确灰飞虱获毒、传毒的具体取食环节。其次,研究灰飞虱唾液腺的蛋白质组成和功能。唾液分泌是灰飞虱取食过程中重要的环节,灰飞虱唾液腺中是否存在协助RSV传递的辅助因子以及调节唾液分泌的调控因子尚缺乏研究。采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无毒、有毒灰飞虱品系唾液腺的蛋白,并鉴定蛋白种类;选择无毒与有毒品系唾液腺中差异表达的蛋白质1-2个、可能与唾液分泌相关的蛋白1-2个,进行亚细胞定位和RNA干扰研究,旨在明确唾液腺蛋白与RSV传递以及与唾液分泌的关系。预期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可充实灰飞虱传毒机制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为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的治理提供新思路。
灰飞虱可传播水稻条纹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对水稻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项目利用刺吸电位技术( EPG) 研究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 Fallén) EPG 波形与其取食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灰飞虱取食行为的EPG 波形可分为NP、N1、N2-a、N2-b、N3、N4 和N5 等7 种类型,分别对应着口针未刺探、口针刺探进入水稻表皮、分泌唾液及口针移动、持续分泌唾液、口针在临近韧皮部的细胞外移动、吸食韧皮部汁液、吸食木质部水分等取食行为环节。.利用即时中断技术研究了N1、N2、N3、N4等4种取食行为环节与RSV传递的关系。除了韧皮部吸食,唾液分泌和口针移动亦可获得RSV。在唾液分泌、口针移动及韧皮部持续吸食结束后,中断灰飞虱的取食均可导致灰飞虱传毒。.利用双向电泳与LC-MS/MS结合的方法,在带RSV的灰飞虱唾液腺检测到479±47个蛋白点,不带RSV的灰飞虱唾液腺检测到277±22个蛋白点;2组样品间存在95 个差异蛋白点。通过LC-MS/MS 鉴定,最终成功鉴定了33个差异蛋白。利用克隆与RACE技术,成功扩增出2166 bp ATP合酶LsATPA 、1658 bp 微管蛋白LsTUA2、2060 bp的苹果酸脱氢酶LsNADP、661 bp线粒体内膜移位酶LsMIT、1167bp的泛素LsUBI及1464bp的电压离子通道LsVDC等差异蛋白的核苷酸全长序列。与不带毒灰飞相比,带毒灰飞虱唾液腺中LsATPA、LsTUA2、LsNADP、LsMIT LsUBI及LsVD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133.7%、13.7%、17.4%、123.6%、62.2%及49.2%。.LsNADP、LsUBI和LsTUB被干扰后,灰飞虱取食行为参数无显著变化;LsATPA基因被干扰后,N5波持续时间显著缩短;LsMIT基因干扰后,N3波持续时间显著延长;LsVDC基因被干扰后,N3波持续时间显著延长,N5波时间显著缩短。LsATP、LsMIT、LsNADP、LsVDC基因干扰带毒灰飞虱后,灰飞虱的传毒率无显著变化。LsTUB和LsUBI基因干扰带毒灰飞虱后,灰飞虱的传毒率分别下降70%、78.8%这两个基因在灰飞虱传毒中具重要功能。.本项目研究为阐述灰飞虱传播RSV机制以及通过干扰取食抑制灰飞虱传毒提供重要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ABCA1介导胆固醇外流障碍致细胞胆固醇超负荷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免疫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SDF-1/CXCR4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电针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杀虫药剂对灰飞虱和条纹病毒(RSV)的双向效应
灰飞虱卵巢内水稻条纹病毒增殖机制的研究
灰飞虱lncRNA调控水稻条纹叶枯病毒复制的作用机制
唾液蛋白在灰飞虱取食、传毒中的作用和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