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变革的社会背景下,西北乡村民居演变呈现出居住质量恶化、环境压力增大等新问题。究其原因,理论研究虽然已掌握了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模式,但未提出既满足时代生活需求、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新民居建筑模式,造成实践操作盲目混乱。随着民居建设进入高峰期,必然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将责任直接归咎于环境恶劣与经济落后是错误的概念,它忽视了对民居发展规律与模式的研究。建筑模式包含人、建筑与环境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以物质形态的方式表现出来,理应顺应人、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必要调整。故,穿越时空界线"复制"其它模式、解决西北乡村民居发展的思路是错误的。面对高涨的居住需求与有限资源承载力的双重压力,以实现健康、舒适、高效的居住为目标,需要遵循地域特点,研究建立新民居生态建筑模式,解决民居设计的根本问题。拟通过现状调查和理论研究、建筑方案创作与模拟分析等方法,为完善乡村居住建筑理论提供科学支持
背景: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0%,半数人仍然居住在乡村。西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状况普遍滞后于全国水平,建筑质量不佳、安全性差、功能不当、能耗大、污染严重、失去地域特征等是普遍问题。原因在于,西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族文化和宗教构成复杂、地域传统建筑形式丰富多样,导致乡村建筑在现代化进程中没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必须研究符合地区条件的生态建筑模式。.内容与成果:研究以“西北乡村新民居生态建筑模式”为研究方向,围绕节约建筑能耗、发展地域绿色建筑这一永恒主题,以传统生态建筑经验的科学化、典型乡村生活模式的提取与凝练、影响民居建筑外部因素的评价分析和乡村新民居生态建筑设计模式建立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测试、理论分析、实验性建筑建设等方法,阐明了西北地区传统建筑应对自然与社会条件的科学机理、提取与凝练了典型乡村生活模式、厘清了乡村民居建筑的外部及内部影响要素、优化了西北乡村生态建筑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西北乡村生态建筑研究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开展了大量示范工程建设。.关键数据:研究明确了西北地区乡村建筑冬季采暖期室内温度宜在10-15℃;在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基础上,提出和优化了西北乡村生态建筑评价的指标构成与权重;提取了工农兼业、城乡双栖,农牧主业、乡村栖居,城市谋生、乡村短栖等三种西北地区典型乡村生活模式;提出运用“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能够解决乡村建筑多元目标的需求,有效控制技术指标、环境影响和经济成本。.意义:该研究成果充分适应了环境和时代需求,在地域乡村建筑设计与评价方法、地域建筑环境营造和适宜性建筑技术创新方面获取一定突破,建立西部乡村建筑研究和创作设计的科学基础,为提高西部乡村建筑环境质量、控制能源与资源消耗、继承和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进步。.课题执行期间,研究团队累计开展科学调研100余次;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博士后项目3项,其他项目4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参与编制国家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部,参与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约30万平方米;协助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7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西北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发展模式研究
川西北嘉绒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
地域生态导向下的康巴藏区民居建筑适应性模式研究
西北乡村太阳能建筑热环境分区营造模式与实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