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绿色环保的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药物环糊精包合物,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借助Caco-2单层细胞的转运研究探讨不同制备方法促进难溶中药组分包合物口服吸收的机理。选择五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有效成分为模型药物,考察超临界固体包埋过程的控制条件,建立基于流体动力学、热动学、相平衡模型、经典成核理论的包合物制备过程的预测模型。对制备的中药包合物的结构、粒度大小及分布、包合率、载药量、溶解度等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与预测,考察包合物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及Caco-2细胞模型对超临界技术产物的体内吸收评价。研究成果将开拓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难溶性中药组分包合物的有效途径,促进中药现代制剂的发展,在解决我国众多难溶中药活性组分制剂学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利用绿色环保的超临界流体技术,将其应用于一系列难溶性黄酮类活性成分的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解决其传统制备法环境污染大、干燥研磨步骤繁琐、颗粒粒径分布不均、包合率低等不足,建立新的包合物制备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分别制备大豆苷元、木犀草素、灯盏花素、槲皮素、黄芩苷等药物的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对各条件参数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优化,以产物的包合率、载药量做评价指标确定超临界固体包埋技术制备上述组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总结制备规律并进行粒子特性表征:分别通过IR、X-射线衍射分析、DSC等测试手段确证包合物的形成并进行理化特性(SEM、粒径、溶解度)等的评价比较;通过Caco-2细胞模型评价不同方法制备得到的各药物成分载药系统的体内吸收情况。.实验结果证实,与传统法相比,超临界技术得到的包含物在包合率上显著增加,粒径大幅度降低,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其口服剂型。影响因素考察结果显示:反应时间对包合率、载药量及包合物的溶解度均有影响,但并非越长的反应时间或越高的反应压力会产生越高的包合率,反应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包合,但包合物的溶解度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8h后几乎不再增大;一定压力下,温度越高其密度越小,所以温度升高,包合效果提升,继续升高温度,则各项指标却都降低。法优化后,包合物的包合率、载药量均较传统法有不同程度提高;并且通过高温或加入有机碱的方法,可进一步大幅提升包合效率,其中以大豆苷元和黄芩苷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分别从传统法的25.07%、10.07%提升到了85.18%和66.48%,是本课题比较重要和令人鼓舞的实验结果。.IR、DSC、X-ray结果证实,药物已包合进入HP-β-CD,药物的相关特征吸收峰、晶体衍射峰或熔点消失,均表现出环糊精的图谱特征;同时,SEM观察到:药物的晶体形貌经包合后,传统法包合物主要表现为与环糊精类似的薄片状结构,超临界法包合物则表现为粒度更小且分布均匀的微球形状;PSD结果也显示,超临界法包合物粒径较传统法粒径减小幅度达5~19倍不等。Caco-2细胞模型证实经包合后药物吸收显著增加。本课题研究对难溶性中药组分创新制剂技术制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揭示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黄酮类活性成分药物包合物的内在规律与差异,有望推广至更多难溶性中药活性成分的制剂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物联网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甘肃省粗颗粒盐渍土易溶盐含量、电导率与粒径的相关性分析
人Th17细胞中染色质长距离相互作用的大规模鉴定及其对Th17细胞分化和相关免疫疾病调控功能的研究
用Caco-2细胞模型筛选难溶性中药成分葛根素的口服制剂工艺
靶向性中药脂质体的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表征与质量评价
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中药提取物超微颗粒
中药难溶性成分的药物纳米晶自稳定pickering乳液的构建及口服吸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