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但现代养殖生产技术体系尚未建立,养殖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很大、经济效益较低且环境污染严重。本项目围绕提高淡水珍珠池塘养殖综合效益和降低废水氮、磷排放,系统探讨:(1)不同混养结构(混养种类组合+混养种类的搭配数量比例)对三角帆蚌生长和珍珠增长速度的影响;(2)不同混养结构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浮游生物、细菌)和生态系统功能(初级生产力、水呼吸)的影响;(3)不同混养结构对养殖池塘氮、磷、钙收支的影响。本项目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通过混养提高三角帆蚌珍珠产量的生态学机理,为优化三角帆蚌池塘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3年的工作,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 通过广泛采样,建立了淡水无核珍珠重量—珍珠直径和珍珠直径—珍珠重量回归模型,以及三角帆蚌蚌壳长—珍珠重量和三角帆蚌蚌重—珍珠重量回归模型。.2. 通过一系列的围隔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混养结构(混养鱼类种类组合、鱼蚌搭配数量比例)、投饵施肥方法(投喂配合饲料与否、施肥种类)以及吊养深度对三角帆蚌生长、珍珠产量、鱼产量和输入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混养结构、投饵施肥方法对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初级生产力、群落呼吸、溶氧、碱度、硬度、主要离子、氮、磷和有机质以及养殖废物产量的影响。.3. 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吊养三角帆蚌对淡水鱼类混养系统鱼产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水化学的影响。.4. 比较了静水法和流水法对测定三角帆蚌耗氧率结果的影响,测定了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及其昼夜变化,测定了插片育珠对三角帆蚌耗氧率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成果:.1. 所建立的淡水无核珍珠尺寸—重量模型可准确预报直径为6-13mm的淡水无核珍珠尺寸或重量(预报相对误差<10%),并可估算淡水珍珠增长和养殖规模(根据三角帆蚌养殖密度、珍珠尺寸推测三角帆蚌养殖面积)。根据三角帆蚌蚌重—珍珠重量回归模型可初步评价淡水珍珠养殖环境状况。.2. 确定合适的混养鱼类组合为草鱼、鲫、鲢、鳙,合适的鱼蚌比为1-2:1;养殖管理中应投喂混养鱼类配合饲料并搭配施有机肥和化肥。提出了池塘多元分区鱼蚌综合养殖模式—该模式是我国首个在系统科学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的水产养殖模式。与经验模式(浙江省标准)相比,优化的模式中增加了配合饲料—混养鱼类—三角帆蚌食物链,鱼蚌明显提高(经验模式鱼蚌比为1:7-10)。采用优化的模式可使珍珠产量增加10%以上,鱼产量增加8倍。.3. 发现普遍采用的静水法测定三角帆蚌耗氧率存在较大误差,主要原因是呼吸瓶内溶氧分层。发现池塘养殖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明显低于常见淡水鱼类,这揭示了养殖三角帆蚌水体通常溶氧较高的原因,发现插片育珠导致三角帆蚌耗氧率下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农田节肢动物不同取样方法的综合比较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视角的生态补偿区域划分与标准核算--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农牧交错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对短期不同水平氮添加的响应
三角帆蚌金色品系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三角帆蚌机体生物矿化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三角帆蚌紫色珍珠质形成关键基因图位克隆和功能鉴定
三角帆蚌线粒体基因组双单亲遗传及性别鉴定研究
三角帆蚌 β-arrestin 在TLR 介导的免疫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