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核电站建设逐渐受到国家重视,但国内内陆核电站超大型湿式冷却塔设计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并未明确外界侧风、塔内配风、填料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而在冷却塔的实际运行中,外界侧风会导致冷却塔塔内配风不均,恶化传热传质性能,尤其是超大型湿式冷却塔,因此本课题以内陆核电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进行"超大型湿式冷却塔配风和填料的协同机理及最优匹配"的研究,利用实验室模型试验、数值计算方法以及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基于场协同原理,研究塔内配风和填料的最佳耦合机制和协同机理,获得二者之间的典型协同关系。以塔内各处气水比最优为前提,以冷却效率最高为准则,研究并提出填料和塔内配风的最佳匹配准则,即在考虑外界侧风时,打破塔内填料的均匀布置方式,获得最优的填料非均布置形式。并揭示非均布置填料热力性能和阻力性能的数学计算模型,为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的三维热力设计和节能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环境侧风破坏了超大型湿式冷却塔内部的空气动力场,打破了塔内配风和填料区阻力场之间的最优匹配,导致冷却塔的热力性能下降,从而降低了核电站(火电站)机组的热经济性,甚至会影响整个核电机组的安全性。. 结合数值模拟、神经网络模拟和模型试验,本课题主要进行并完成的工作如下:(1)基于某核电机组的冷却塔尺寸,搭建并晚上了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的热态模型试验台,该试验台可为将来的研究奠定试验基础。(2)选取了典型660MW和1000MW机组,进行了冷却塔热力性能的现场跟踪测试,掌握大量现场运行数据,奠定了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的基础(3)建立了基于FLUENT的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的三维热力计算模型,完成了填料均匀布置方式下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的热力性能模拟。该模型可用来模拟湿式冷却塔内部空气动力场、阻力场(风速场)及进出口流态。(4)完成了填料均匀布置和非均匀布置下的变工况热态模型试验,得出非均匀布置的填料优化了塔内空气动力场,降低了侧风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不利影响。(5)基于模型试验数据,建立了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热力性能预测。(6)FLUNT程序中嵌入新的刘易斯数和迈克尔数的表达形式,改变填料区的相关设置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修正了传统的数学计算模型,完成了填料非均匀布置方式下的三维数值计算,验证了非均匀布置方案的优越性。(7)基于塔内配风和填料区阻力场优化匹配的原则,揭示了填料优化的非均匀布置方式,即内区半径约为0.4倍的填料区半径,外区半径约为0.7倍的填料区半径。针对该优化方式进行了模型试验和数值计算的相互验证,完成了工业化应用。. 研究表明:采用填料的非均匀布置方式,同等条件下,可使循环水温降提高0.15-0.25℃(相对值2-3%),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该成果可为超大型湿式冷却塔的三维热力设计奠定理论基础,为冷却塔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践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利用雨区淋水势能提升超大型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性能的研究
复杂环境中超大型冷却塔风振机理与等效静风荷载研究
电场效应与催化湿式氧化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
多级配球介质磨矿的能量匹配及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