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非可控性炎症向癌症转化机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病原体感染的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申请者长期从事血管新生并发现(1)慢性炎症和癌症都伴随血管生成,(2)新生血管标志分子CD146参与慢性炎症和肿瘤转移,(3)CD146抗体能够治疗慢性炎症及诸多肿瘤。因此,大胆提出了血管新生可能是系慢性炎症和癌症的纽带,血管内皮分子CD146可能是炎症恶性转化的关键节点。本项目重点研究微环境与恶性转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揭示CD146在网络调节恶性转化中的分子机制;通过CD146敲除小鼠,明确其在炎症恶性转化中的关键节点分子;通过CD146/抗体AA98的晶体结构研究,证实"肿瘤微环境诱导产生特异性抗原表位"的假说,为预测和诊断肿瘤的标志或防治肿瘤的药物靶点奠定基础,为全面理解慢性炎症向癌症转化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
非可控炎症向癌症转化过程包括炎症发生-增殖-血管生成-侵袭-转移多个环节。本项目首次提出血管新生是联系非可控性炎症和癌症的纽带,血管内皮分子CD146是炎症恶性转化的关键节点,共发表SCI论文24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项,PCT 1项,全面完成计划书规定的内容和指标。本研究围绕CD146作为关键节点调控炎-癌恶性转化的主题,揭示了CD146促进炎症发展及其恶性转化的网络调控机制;阐明其在炎症-癌症微环境中受TNF/VEGF等激活的NF-B直接调控从而上调表达的机制,发现了内源性表达调控分子microRNA-329对CD146表达调控的功能及机制;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发现CD146作为VEGF的共受体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同时阐明了CD146诱导肿瘤细胞发生EMT促进肿瘤转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发现其作为Wnt5a受体激活非经典Wnt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的分子机制。总之,本研究以炎癌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为导向,深入探索了CD146在炎-癌微环境网络中关键节点的作用,丰富了“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与关键节点”的内涵,并为炎症-癌症恶性转化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CD146作为关键节点调控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分子机制研究
tRXRα调控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网络的关键节点作用及新型调控机制研究
RAS相关非可控性炎症引起上皮恶性转化的调控网络及其关键节点的监测研究
口腔黏膜恶性转化过程非可控性炎症调控网络中IL-1β关键节点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