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畸形是常见于小儿的一种先天性脉管性疾病。相关研究结果提示淋巴管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很可能与异常增多的管周间质细胞有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在淋巴管畸形中发现了一群新型管周细胞- - "肌-淋巴内皮细胞",该细胞亚群可共表达肌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146+CD58+LYVE1+)。此外,我们还研究发现该细胞亚群可能来源于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中间态细胞。本课题旨在研究:(1)CD146+CD58+LYVE1+肌-淋巴内皮细胞在淋巴管畸形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2)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化在肌-淋巴内皮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3)以大鼠淋巴管畸形模型为实验对象,特异性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质转化及肌-淋巴内皮细胞形成在治疗淋巴管畸形中的作用。该项研究有可能进一步揭示淋巴管畸形的发病机制,并为开拓淋巴管阻塞性疾病新疗法提供理论基础。
淋巴管畸形是常见于小儿的一种先天性脉管性疾病。相关研究显示淋巴管畸形中管周间质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与淋巴管畸形的发生发展有关。本项目针对淋巴管畸形中管周细胞数量增加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项目研究发现,淋巴管内皮HLEC相比于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间质化水平较高,同时内皮细胞通透性较高,管周细胞招募能力较弱,提示内皮细胞招募管周细胞的能力可能与它的间质化水平有关。利用内皮间质转化诱导因子TGF-β2处理淋巴管内皮细胞,可提高其间质化水平,功能试验证实其通透性增加,招募管周细胞能力下降;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内皮间质转化相关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则可显著降低内皮细胞间质化水平,提升其招募管周细胞的能力。利用大鼠淋巴管畸形模型,我们发现TGF-β2可显著促进淋巴管畸形的发展,组织病理学检测则发现管周间质细胞增多,VEGF-C和Ki67表达升高;TGF-β信号通路抑制剂SB431542则可抑制淋巴管畸形的发展,提示靶向TGF-β信号通路可作为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潜在靶点。为进一步探究淋巴管畸形中淋巴管内皮细胞间质化水平升高的机制,我们构建了E4ORF1腺病毒质粒,转染至内皮细胞中,获得Akt持续活化的内皮细胞。培养过程中,Akt持续活化的内皮细胞间质化水平显著升高,表现为VE-cadherin表达下降,细胞骨架发生重排。同时,我们发现Akt持续活化的内皮细胞基质降解能力增加,外泌体分泌水平升高。本项目的研究表明TGF-β2介导的内皮细胞间质化水平升高可能在淋巴管畸形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和Akt信号通路则可能成为淋巴管畸形治疗的潜在靶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多囊蛋白polycystin-1/2在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网络汇合异常中的作用研究
TL/TLβR系统介导淋巴管畸形中三级淋巴组织形成及巨噬细胞-淋巴管内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SOCS1/SOCS3平衡体系在淋巴管畸形淋巴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宫颈癌淋巴管内皮细胞microRNA在Sema4C介导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中的调控作用及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