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提升创造力,是创造力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创造力表达及其影响机制的把握则是创造力提升的必要前提。本研究计划通过实施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的启动实验,来探索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表达的个体心理机制,及外部影响的作用模式,从而厘清在动机启动、样例启动和自我启动之间,究竟何种启动模式对创造力的提升最为有效。具体而言,本项目试图通过6项研究来探讨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1. 不同动机启动模式对科学与艺术创造力的表达有何不同的影响;2. 样例启动对科学与艺术创造力分别有何不同的影响效应;3. 不同的自我启动对科学与艺术创造力表达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4. 理工科与艺术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评价同一科学创造力作品时有无领域特异性差异;5. 理工科和艺科专业个体的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6. 理工科与艺术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评价同一艺术创造力作品时有无领域特异性差异。
研究按计划进行,主要完成了科学创造力与艺术创造力相关的启动效应、发展机制和促进方面的研究。在项目资助的框架下发表了10篇论文,其中SSCI论文3篇;此外,出版了中、英文专著和译著各一部;共参加了9次学术会议并做了口头报告。目前,还有2-4篇论文在发表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升创造力,是创造力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创造力表达及其影响机制的把握则是创造力提升的必要前提。该论文呈现了本项目的整体设计思路,即通过实施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的启动实验,以不同专业大学生为被试,来探索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表达的个体心理机制,及外部影响的作用模式,从而厘清在动机启动、样例启动和自我启动之间,究竟何种启动模式对创造力的表达最为有效;进而,通过对来自理工科和艺术专业领域评分者对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作品的评分比较,来考查两种创造力模式间可能存在的领域影响。经由以上的探究,试图为科学与艺术创造力的发展与促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建构理论框架。本文对于科学与艺术创造力的激发提出了如下三个理论构想:第一,相对于外在动机而言,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创造力的激发。原因是内在动机能使个体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持续性的探索状态,尝试多样化的解决方法,并以延迟满足的方式,追求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式。第二,学习科学与艺术创造力领域有关某主题一定数量的样例,会有效提升个体在该领域的创造力水平。样例激发是一般问题解决学习的有效模式,个体通过掌握常见的问题解决方式,从而内化该问题的内部结构,这种问题解决方式可以迁移到类似问题的解决中去。第三,相对于集体主义自我而言,个体主义自我可能更有助于科学与艺术创造力的表达与激发。因为个体主义自我可能会催生更多的个体自我决定与自我责任感,会使得个体对自身想要解决的问题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能不会出现集体主义自我下的“责任扩散”。个体这种集中精力、反求诸己的心向往往会带来较高的创造力水平。这三大理论构想为今后的同类型研究提供了借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艺术创造力的领域一般性和领域特异性的神经机制
领导反馈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中介机制与调节效应
个体创造力:影响因素、深层机制及管理启示
创造力的负效应及机制研究:社会网络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