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与肠道菌群和机体免疫状态构成的肠道微生态异常密切相关。已有UC中医证型与单一菌种或局部免疫因素关系的研究较为局限,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本项目围绕UC"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的病机特点,立足中医虚实标本辩证的临床思维方法。选择脾胃气虚证、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湿热证U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肠道菌群DNA指纹图谱、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和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结构、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应答状态的差异,并通过上述三种证型与肠道菌群结构和机体免疫应答状态的整体相关性研究,验证"UC不同证候的肠道菌群结构和机体免疫应答状态存在着差异,并与其相互作用密切相关"的理论假设。以期阐明UC中医证候产生的肠道微生态学机制,对于认识UC虚实标本证候的病理基础有重要意义。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但UC的中医证候研究多局限于部分优势菌种或局部免疫机制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证候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本项目围绕UC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立足中医虚实标本辩证的临床思维方法。选择脾胃气虚证、湿热内蕴证和脾虚湿热证U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UC不同虚实证候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免疫应答水平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研究发现UC患者湿热内蕴证、脾胃气虚证、脾虚湿热证和健康组人群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在门水平,UC与健康人群比较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所占比例下降;UC不同证候之间肠道菌群结构也存在差异,脾胃气虚证和脾虚湿热证的差异体现在变形菌门,湿热内蕴证与脾胃气虚证的差异体现在厚壁菌门和棒状杆菌。在种属水平,湿热内蕴证患者韦荣球菌、拟杆菌和普氏菌占比均小于健康人群,但嗜血杆菌占比高于其他两种证型,棒状杆菌的占比高于脾胃气虚组;脾胃气虚证患者普氏菌占比低于健康人群,变形杆菌占比低于脾虚湿热证,嗜血杆菌占比低于湿热内蕴证,真细菌占比低于健康人群;脾虚湿热证患者韦荣球菌、普氏菌、真细菌占比均低于健康人群。并初步证实了中医药治疗有利于厚壁菌门的各菌种属数量的恢复。.研究发现UC患者不同证候间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一定差异。其中脾胃气虚证血清TNF-α水平高于湿热内蕴和脾虚湿热证,脾胃气虚证与湿热内蕴证血清IFN-γ水平高于脾虚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血清IL-23水平高于湿热内蕴证。.对UC不同虚实证候患者肠道菌群结构与细胞因子差异的相关性分析显示,UC患者普氏菌的数量减少可能与血清TGF-β1表达水平增高密切相关;湿热内蕴证与脾胃气虚证差异的形成,可能与血清IL-23表达水平及厚壁菌门、嗜血杆菌所占比例变化密切相关;脾胃气虚证和脾虚湿热证差异的形成,可能与IFN-γ表达水平及变形菌门所占比例变化密切相关。.本项目研究首次在UC的中医证候研究领域,实现了从相对宏观的DNA扩增的条带分析延伸到肠道细菌门水平和种属水平的差异性分析,同时结合反映UC免疫应答状态的外周血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开展了相关性研究。一方面对揭示虚实证候形成的肠道微生态机制有现实意义,也对进一步揭示肠道细菌对UC肠道的感染、诱导免疫应答以及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
电子学报
肠道菌群与冠心病发展过程中证候虚实差异的关联研究
癌变生物标志物与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证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多维潜变量模型和数据挖掘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学研究
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证候病机演变规律及病证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