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的快速蔓延扩张使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处于急剧的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形态的过度分散造成了城市与区域碳排放负荷的增大。为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探讨低碳化的城市空间增长形态模式对于实现城市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拟基于城市空间功能紧凑度概念构建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百余个城市,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其近10年来伴随空间增长的形态变化进行低碳绩效评价,分析城市与社区尺度碳排放量对城市空间形态增长的响应机制,并用能源消耗和环境质量指标对分析结果进行校核;进而归纳出适应于不同地理条件、不同职能、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空间增长的低碳化形态模式。为在中国快速经济增长与大规模城镇化进程中制定城市空间的精明增长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丰富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内容。
本研究基于城市空间功能紧凑度概念构建了城市空间形态低碳绩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遴选6个发展较快的典型特大城市,分析2008年—12年其伴随城市增长的空间功能形态演化的低碳化绩效,发现各案例城市中多数城市的商业中心平均服务半径都比较合理,紧凑度尚可,但布局的均衡度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均衡度有待提升。其中,城市市级商业中心多聚集在城市的核心地区,紧凑度普遍较高;片区级商业则多数呈现片状聚集的布局特征,即在城市某几个区域内呈聚集分布,紧凑度和均衡度尚可;而案例城市的社区级商业中心则多存在均衡度偏低的情况,服务范围尚不足以覆盖市区范围,尤其是城市新区商业服务设施明显不足。研究还根据我国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和地貌特征等因素的特点,遴选出18 个典型大城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利用模型从城市、片区和社区三个尺度对18 个典型大城市商业中心布局形态进行了低碳绩效评价,发现各案例城市中多数城市的商业中心平均服务半径都比较合理,紧凑度尚可,但布局的均衡度差异较大,大部分城市的均衡度有待提升。其中,城市市级商业中心多聚集在城市的核心地区,紧凑度普遍较高;片区级商业则多数呈现片状聚集的布局特征,即在城市某几个区域内呈聚集分布,紧凑度和均衡度尚可;而案例城市的社区级商业中心则多存在均衡度偏低的情况,服务范围尚不足以覆盖市区范围,尤其是城市新区商业服务设施明显不足。. 本研究为在中国快速经济增长与大规模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制定城市空间精明增长的低碳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丰富了我国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性;研究中提出的选择空间增长低碳化路径的适应条件,及低碳视角的空间形态优化策略,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动力学研究
辽宁滨海新城低碳化城市空间技术研究
城市外围生态服务用地空间结构低碳化规划研究
基于空间绩效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选择与结构优化研究:以苏南地区城市为例